评论

专访野岛刚:从故宫理解两岸

野岛刚的故宫学是杂学的,也是博学的,从两岸到日本,从政治历史到文化艺术。

端传媒记者 林怡廷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6-04-17

野岛刚。受访者提供
野岛刚。

2007年,野岛刚收到朝日新闻的调任通知,担任驻台北特派员。当时他已在新加坡五年,负责报导东南亚事务,中间两年被派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地。

2008年政党轮替,马英九执政后冷战结构下的两岸终于“和解”了,台湾社会同时也在与中国高密度交流下,迅速起了变化。故宫在两岸交流大开之初,担负了重要的统战角色。

“我看到陆客在台湾开心和中华民国国旗拍照,觉得有点感动,中华民国过去对中国是禁忌,时代真的变了,”野岛刚说。但同时他也看到台湾社会的另一个面向,“ 我每次去看棒球比赛,台湾人拿着中华民国国旗,球队名字是‘中华台北’,但喊的是‘台湾加油’。我每次想跟日本朋友分享这个发现,却没有人懂。”野岛刚发现台湾既是“中国”也不是中国,国家定位还在变化。

近代以来的中日对抗正是“中华民国/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复杂情节的历史机缘。于是,从中、日、台的现实与历史对照,让野岛刚找到了独特视角的支点:故宫。 他透过故宫这个过滤器,描写中国、台湾、日本有关的亚洲近代史及现代政治。2016年4月出版的《故宫90话:文化的政治力,从理解故宫开始》,正是他十年来研究的完整梳理。

“我开始研究故宫是从很单纯的疑问开始。我当时觉得很怪,为什么有两个故宫?”野岛刚说,“后来发现,故宫对于两岸问题和台湾政治很有代表性,只要有两个故宫,就代表国共内战还没有结束,两岸还是分裂。”

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是中华民国的“革命战利品”,也是中国长达数千年帝制结束的表征。1949国共内战以国民党来台为结局,抗战时保存的部分文物又从大西南一路东迁渡海来台,存放在台中北沟山洞。直到1965年故宫和中山博物院合并,于台北外双溪复院,这些北京紫禁城的文物,才正式和台湾社会产生关系。

2000年,杜正胜作为陈水扁政府第一任本省籍院长,以打破中华文化独尊、注重本土为理念,对故宫进行一系列的组织改造,并订立故宫南院计划。文化统战和本土意识产生了激烈冲突。

马英九政府下的故宫,却成了两岸“团圆”的历史机遇。2008年两岸故宫首度交流之际,野岛刚同时专访了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院长,《朝日新闻》在报纸版面并列呈现,广受两岸好评。

从故宫入手,理解中国、理解两岸,野岛刚用“第三只眼”打破了两岸的思维死角。这些揉和着战争,政治,人性流转的时代故事,并将日本的角色放了进来,将故宫命运诠释得更为广阔。

他将蒋介石诠释成“寂寞的蒋公”:千辛万苦将故宫文物迁来台湾,是故宫最大贡献者,却在民进党执政后,连塑像都从故宫正门被移走,即使马英九上台,也只能孤单待在图书馆大楼。这种对台湾人而言政治不正确的幽默,是一个外国人的特权。

从2011年的《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到《故宫90话》,野岛刚对细节和细节背后的细节仔细追究,建立起“野岛的故宫学”。

从蒋介石的心境,历任故宫院长、被否决设计案的建筑师,到负责文物迁徙的守护者,佛像收藏的台湾捐赠者,他都一视同仁讲述他们与故宫的故事;从四川乐山的临时故宫、南京及沈阳的故宫博物院到日本的故宫收藏及研究,无论地点,他追索故宫留下的痕迹。

《故宫90话》当中还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37件台北故宫文物。“台湾有故宫这个宝,应该要珍惜,”但他也很能理解台湾人的矛盾心情,“去年台北故宫庆祝九十周年,但它在台湾是1965年成立的,怎么不是庆祝五十周年呢?所以故宫在某个政治意义上,还不属于台湾吧。” 他自问自答地说。

《故宫90话:文化的政治力,从理解故宫开始》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作者:野岛刚(Tsuyoshi Nojima)
译者:张惠君

访谈摘要:

端传媒(以下简称“端”):2011年您出了第一本关于故宫的书《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这本和《故宫90话》有什么不同?

野岛刚(以下简称“野岛”):当时觉得《两岸故宫的离合》没有完整写下自己采访的全部,一直还想再写 。第一本书重点放在政治和历史,《故宫90话》的内容较丰富多元,除了政治历史外,也有文化艺术,还有参与故宫的人物都在里面,算是留下一个纪录。

后来中国有简体字版,在中国出版当然有很多部分被删掉,特别是和中华民国相关的部分,改成台湾地区,台湾总统写成台湾地区领导人这些麻烦的修改。国共内战的部分也是,但大体上编辑还是算宽松了。我本以为中国讨厌日本,应该连出版都不行吧,但不但可以出版,卖了四万本,中国文化界还一面倒赞扬,我真的很意外却蛮开心的。

端:你上一本书写两岸故宫的故事,而新书很厚却有花了三分之一篇幅都在故宫讲文物,融合文物艺术美学历史的见解,您过去就在研究中华文化吗?

野岛:我原本不是艺术的爱好者,我以前不去美术馆。我真的是从故宫开始,现在还是对其他美术没有兴趣,我最初是因为政治性喜爱上故宫,与艺术无关。

越了解故宫后,慢慢发现文物背后的故事很吸引我。我不喜欢像艺评家那样探究一个艺术品的美学,但我会去想,这些艺术品或书画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被创作出来?为什么创作者有这种思想和动力?

后来慢慢发现,很多中国艺术上留下来好的作品,都是失败者的。因为中国文人艺术基本上是官僚生涯的业余,文人是一种素养。当官时基本上无法这么投入艺术,但如果不顺利就会把精神放在艺术表现上。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样吧。在《朝日新闻》我的新闻专业应该是很好的,但在人际关系和官场上,就没这么如意。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天份该用在哪里,虽然我的写作不是文学家那种,但我自信抓重点还有直白的能力,也喜欢介入比较敏感的东西。我感觉这种天份不是在组织升官的,而是个人写作的。

就这样我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中,得到强烈共鸣,因为发现这些文人也跟自己很像(笑)。

端:书中也看得出来您对故宫文物有很庞大的研究系统。当初怎么选择要书写的文物,又是怎么做研究的?

野岛:其实原则很简单,就是能引起我的好奇,背后有特殊故事的。

我主要靠三种资料,一个是故宫每个月的刊物,内容非常好。再来是日本国立图书馆的资料,日本人很喜欢研究故宫,对于中国文物的了解很深入。最后是台湾的国家图书馆,主要是查阅战后关于故宫的报导,虽然报导是片段的,但这些史料都很有用。

我很喜欢到故宫的图书馆,一早到放了行李开始找资料或写作,累了去逛逛展览,然后用完餐之后,再回来做研究,然后待上一整天。主要是去一趟要花太久时间了,但我也特别喜欢这种一整天在故宫的日子。

端:这本书介绍的文物有哪些是你特别有感觉的?

野岛:书中三十七个文物,只有我研究的三分之一吧。当然,这些都是出于台北故宫,这是一本台北故宫为主的书。我2008年第一次看到“散氏盘”时特别有感觉。

当时第一直觉是看到里面的汉字,觉得要刻这么多,在那个年代真不容易。我有很大疑问,如果是诅咒或赞美,文字应该不需要这么多这么完整才对。后来查资料,才发现这是两个国家对立后谈判的结果,需要签合约。“散氏盘”事实上是一个公文。

我也因此发现了汉字的意义。因为中国太大,语言无法沟通,但是有青铜器有汉字,才能沟通互相理解,现在也一样。讲台语讲广东话的人,是透过文字来彼此理解,文字可以超越不同语言的人。我看过很多研究,但大多数对青铜器的研究都是美学的,对汉字的功能,理解就没这么深刻了。

另外我们也看到,殷代的青铜器很恐怖,很多是动物或是人,那是祭祀用的,比较野蛮。到了周代成了历史的纪录,也是人类的进步。故宫也让我理解中国历史,什么是汉族?什么是汉文化?

《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
作者:野岛刚(Tsuyoshi Nojima)
译者:张惠君

端:从你的两本故宫书,和您对故宫的历史以及文物的了解程度,都让我感觉到你对中华文化的着迷,这和身为一个日本人,中华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有关吗?

野岛:其实我刚开始采访故宫时对中华文化也没有这么重视。我本来是想要挑战故宫权威,抱着一种叛逆的心情来研究中华文化的(笑)。

只是我后来发现,中华文化的文化力真的很大,很丰厚,日本不能比。我还是觉得应该要珍惜这个人类文明的资产。

日本文化的根源是中华文化,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知识分子都念汉字,学习中文。当时的日语只是语言,文字只有平假名,所以基本上都是学汉字。 明治时代才结合平假名片假名。过去日本的知识分子都要念论语,孟子,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很深。

明治维新时我们开始西化,但事实上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懂中文,对中华文化也有很深的理解,写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日本战败之后,我们全面接受美国文化,完全放弃中华文化,我觉得很可惜。现在日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很浅,基本上没有什么汉学研究可言。我常常都要找回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的日本学者研究。

端:你觉得台湾人应该怎么看故宫和台湾的关系?

野岛:我对台湾社会的建议是,台湾既然有这个故宫,中华文化的殿堂,就把它当成一个宝。

我个人觉得,发展台湾本土文化,和亚洲连结是对的。但故宫是故宫,这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台湾社会要建立一个更多元更复杂的台湾文化论述,有日本,有中华,有东南亚,有南岛。我觉得不要把故宫拉进来,太政治化了。我觉得杜正胜的问题就是把两件事情混在一起。

但我和蓝营的人也不一样,我认为他们应该要放弃文化优越感,不该给故宫这么多特权,院长不要做阁员,应该要隶属文化部,一定要制度改革,让故宫回归为一个专业的博物馆。

其实故宫也和中华民国体制一样,中华民国已经是台湾的中华民国,故宫也是台湾的故宫了。如果要否认,整个政府体制都要改变。但故宫变成国家命运的宝贵文化殿堂,象征中华民族苦难的无聊论述应该要放弃。虽然外省人会不开心,但台湾现在大多数的主流意见都是这样了。民进党上台应该要往这个方向,但作法上应该要学到过去的教训。

端:你参观过故宫南院后,怎么看南院的定位,和目前有的策展和文物?

野岛:过去中国人以天朝自居心中没有亚洲,中华和亚洲是分得很清楚的,所以故宫没有反应出实际的交流史。如果南院真的能建立起亚洲概念,那真的很有创新意义,我很期待也很支持。南院这十五年在台湾很波折,整体方向是对的,但又和故宫的中华概念是矛盾的。

南院接受成龙送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复制品就是个例子,我个人是很反对的。圆明园是中国的东西,不是南院定位的亚洲,成龙的身份也很争议,更别说十二生肖兽首是复制品,故宫太没有政治敏感度了。我希望民进党上台后应该把它撤下来(笑)。

南院的策展很不错,但大部分文物都是借来的,自己文物还是太少了,我有点担心。而且还是放了翠玉白菜,虽然我可以理解是地方的需要。

但南院政治问题太多了,很多施工问题没有完善,还持续有问题。为了马总统的政绩急急忙忙在十二月底开幕,这种文化建设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例子在台湾实在太多了。

南院没有好的开场,现在看来还是很可惜,因为没有在一开始就将南院的亚洲论述完整清楚的建立起来,定位还是有点模糊。另外,南院在嘉义如何吸引观光客?文物不够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我感觉未来台湾要支撑南院不容易,我担心会是台湾的负担。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