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旺角骚乱

暴乱?冲突?香港媒体怎样称呼“旺角骚乱”

暴动、暴乱、骚乱、冲突、革命……香港媒体对年初一的旺角各有称呼。不同媒体对大型社会事件的叫法一贯各有千秋,隐约显露了各自立场。

端传媒记者 赵燕婷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6-02-16

#香港#旺角骚乱

香港各媒体对“旺角骚乱”的称呼。制作:端传媒设计组、社媒组
香港各媒体对“旺角骚乱”的称呼。

过去香港有多次大型示威集会,但2月8日年初一在旺角发生的冲突,是1997年回归以来,特区政府首次定性大型公众集会为“暴乱”,并引用“暴动罪”起诉部分示威人士。

在《政府部门常用辞汇》中,并没有“暴乱”一词,但观乎特首梁振英2月9日回应事件时,相对于中文发言使用的“暴乱”,英文发言时使用的是“Riot”,与《政府部门常用辞𢑥》的“暴动”相同。港府定性之后,超过半数传统传媒,包括无线新闻、东方日报、星岛日报及经济日报等,在报导事件时都使用“暴乱”,而成报和亲政府网媒“港人港地”,则以“暴动”形容事件。北京官方在2月11 日,也指这是“由个别本土激进分离组织为主策动的暴乱事件”。

至于其他传统媒体,例如香港电台、有线新闻和苹果日报、信报,以及大部分网络媒体包括端传媒等,则没有直接跟随官方定性,而使用了“骚乱”一词。“骚乱”在《政府部门常用辞汇》中列为“Civil Disturbance”,程度较“暴乱”或“暴动”为低。此外,明报、政治团体热血公民旗下媒体热血时报和网媒谜米新闻,以“大冲突”或“冲突”报道事件,本土立场鲜明的网媒辅仁媒体形容事件为“鱼蛋革命”。

2016年2月9日,凌晨約5時,持盾防暴警察在彌敦道近銀行中心與示威者發生衝突。攝:盧翊銘/端傳媒
2016年2月9日,凌晨約5時,持盾防暴警察在彌敦道近銀行中心與示威者發生衝突。

2月15日,特区政府发出新闻稿,指“旺角暴乱”不能与“六十年代香港的骚动事件相提并论”。“暴乱”和“骚动”这两个用词引起社会激烈议论,质疑政府是否将广为人知的“六七暴动”,更名为程度较轻的“骚动”?也有分析指出,有关新闻稿的背景是回应学者要求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旺角事件的联署,因此以六十年代事件的调查来类比,而由于殖民地政府只在1966年“九龙骚动”后成立调查委员会,1967年暴动后则没有跟进,所以新闻稿所指的“骚动事件”,指的应是1966年的“九龙骚动”。“九龙骚动”及“六七暴动”,均为殖民地政府定下的用词。

大型政治事件中,媒体用词往往微妙地展现媒体所自况的立场。在2014年的雨伞运动中,香港传媒同样用上不同名称,由于不同政治立场的媒体使用的词语太过不同,也有不少人评论说可由此看到传媒“归边”的现象。当时少部分本地传媒持续使用“占领中环”,大部分媒体使用“占领运动”或“雨伞运动”报道事件,苹果日报及壹周刊除了使用“雨伞运动”外,也一度用上“雨伞革命”,而大多数本土派网络媒体则使用“雨伞革命”。西方传媒普遍称事件为“Umbrella Revolution”或“Umbrella Movement”,直译为“雨伞革命”及“雨伞运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