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being queer

中国大学生因教材歧视同性恋状告教育部不作为,终审被判败诉

刊登于 2017-03-07

#LGBTQIA

中国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前,有人手拿彩虹旗及正义女神像。
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门前,有人手拿彩虹旗及正义女神像。

最新动态

广州中山大学女生秋白(化名)2015年因不满大学教材污名化同性恋,以“行政不作为”为由状告中国教育部。历时近两年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日前作出终审判决,原告秋白败诉。财新网引述秋白称,“很失望,但不会放弃”。

秋白花钱买了教材,买了一本带有歧视性内容的教材,财产产生了损失;秋白是一名同性恋,她在读到‘同性恋是精神病’这样的内容时,人权受到了侵犯。她要求教育部对教材进行处理,保护的是自己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秋白的代理律师

2015年,秋白在学校查阅心理学、医学等教科书时发现,很多教材将同性恋定义为“心理疾病”,于是她在同年5月申请公开教育部对错误教材的监管职责,但未获回复。随后,秋白以教育部在“恐同”教材监管上不作为为由提起诉讼,但一审败诉。秋白上诉后,今年3月2日北京高院二审维持原判。

教育部在一审时抗辩称:“教材监管事项的处理没有侵害原告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一审判决支持了这一主张。尽管秋白及律师在二审时提供了新证据、对侵权内容进行扩展,但二审判决书仍称,“秋白系因认为教育部未履行对其举报事项的监管职责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与教育部的履职行为之间尚不构成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故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2015年8月24日报导:教材歧视同性恋 中国大学生诉教育部

广州中山大学20岁女生秋白(化名)因不满高校教材污名化同性恋,以行政不作为为由,起诉主管全国教育的中央级机构中国教育部,案件已被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该名学生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不少教材将同性恋列为“疾病”,建议用电击、药物催吐等方法“治疗”。而早在2001年,中国中华精神科学会已把同性恋从精神障碍的疾病名单中删除,2014年更有首宗同性恋起诉心理机构“逆转治疗”的案例被判胜诉,判决书特别强调“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该名学生和同伴要求教育部公开此类教材的批准程序,在当局逾期未回复后遂采取法律行动。此案代理律师表示,案件将在推动政府公开信息、敦促教育部监督教材、同性恋维权等方面产生影响。

我觉得教材肯定很权威……但看过之后,我吓坏了。更不敢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了。

中山大学学生秋白(化名)对《纽约时报》说

秋白去年底发现自己对同性产生爱慕,对自己性取向感到困惑。她在图书馆查阅5本2001年后出版的涉及同性恋的教科书时,发现它们均将同性恋描述成疾病;一项2014年的研究更指出,中国2001年后出版的31本涉及同性恋的心理学教材中,逾40%(13本)把同性恋列为疾病。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秋白和同学于今年3月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教育厅举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4本教材存在对同性恋的错误及污名化描述,并向教育部申请公开其对高校使用教材的监管职能,但未获教育部回复。她关于出版社出版相关教材损害她作为同性恋名誉权的起诉被广州市天河区法院驳回,而她关于教育部不作为的起诉于8月14日获得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并引起广泛关注。

虽然秋白的行动受到许多人支持,但有消息指她正面临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微信公众号“中大Din”8月21日发文称,秋白所在院系的辅导员曾打电话说她“又搞事了”,并透露院方提出“秋白同学可能因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说法。该文还表示,校方擅自把秋白的性取向透露给她的父母,后者在得知后表示无法接受,以中断秋白的经济来源为威胁,与学校一起阻止她继续行动。但一位自称是秋白的辅导员的微博用户(@永远爱学生的辅导员),发微博称校方从未以不能毕业等方式给秋白施压。

而中山大学以“包容性”著称、性别教育亦在全国领先。今年7月4日,一名中山大学女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身披彩虹旗,请校长罗俊一起与她做出打气的动作,为同志群体和同性婚姻合法化打气加油。“出柜女生”在现场得到校长的拥抱和同学鼓励,使外界对中山大学尊重多元和自由的印象更加深刻。

15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教育部应在收到公开信息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但15个工作日后,教育部没有给予秋白回复。

声音

以我亲身经验来说,这些教材肯定会让同性恋学生很不安……后来我才了解到,这种教材给全国各地的同性恋者带来了伤害。

中山大学学生秋白(化名)

你知道同性恋要面对家长的压力有多大吗?这是非常难的,不是说性倾向不能告诉家人,而是要去做好各种准备,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做好很多铺垫之后再和家庭进行沟通。但是辅导员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同志平等权利促进会负责人燕子

我们老师一般不会说这样的话。只要她学分够,各方面也符合条件,不会不给毕业证,这个有教务处的条例。

中山大学宣传部长丘国新

同性恋

是以同性为对象建立起亲密关系,或以此性倾向做为主要自我认同的行为或现象,与双性恋和异性恋构成了性倾向连续光谱的三区带。科学家对于人类如何形成发展性倾向并无定论,多数科学家认为生物和孕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下形成了性倾向。他们偏好生物学理论,认为性倾向的形成涉及基因或子宫环境等生物性因素,没有可靠证据指出子女教养、童年经验对性倾向形成有影响;而在同性性行为上,共享环境因子(生物性或非生物性)在男性无解释力,对女性有微弱解释力。有人对同性间的性活动抱有成见,但科学研究已证实同性恋是人类性欲的自然展现型式之一,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伤害。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争取同志社群能见度、同性亲密关系社会承认和相关法律权利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兴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结合、生育抚养、工作就业、从军入伍、医疗照护上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并且推动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对性别气质或性倾向的仇恨言论和霸凌行为。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澎湃新闻中大Din淡蓝网财新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