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熠:兩個黎智英的平衡崩潰了評論

李熠:兩個黎智英的平衡崩潰了

細究黎智英之所以在港台曾經有十多年的好光景,絕對不只是逐利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兩個黎智英」之間的相輔相成和完美平衡。

方可成:應該拯救新聞業,但要拯救的是什麼?

Ben Thompson 表達得很直白:新聞對於民主社會而言固然重要,但在他看來,報紙已經是一種「不必要的」存在……

馬傑偉、朗澄:紙媒網媒的跨代矛盾

紙媒巨變,紙、網齊驅。在轉軌之際,新丁老鬼,代際碰撞在所難免。

馬傑偉、朗澄:靜待新一代網媒Craftsmanship誕生

當網絡工具漸多,出現各種匠心獨運的內容的機會亦會更多。新一代媒體工作者將會從中發展屬於自己的職業技藝與志趣。

流量的死亡螺旋,你走到哪個位置?

互聯網將用戶最珍貴的資產「時間」,轉換為虛擬世界的貨幣「流量」。近年,流量的貧富懸殊正在拉大,「內容創業」真能成為救命稻草嗎?

夕岸:新媒體如何「妨礙」集體行動

對互聯網算法的感知,讓我們更無力參與政治──越是清醒,越是難以行動

陸子鈞:錯誤KPI,加速媒體死於寒冬

今天的媒體,不得不在暴風雪裏求生。沒人知道怎麼走,但盲目亂走只會大幅降低存活機會。

「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上)

在點閱率掛帥、即時為王的時代,新聞走勢已經完全受到干擾,遭到虛幻的網友綁架,為了點閱率追求一些微不足道的訊息。

「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中)

「新聞變的多如牛毛、越做越小,最後就是大事不報。你說主管心裏知不知道嚴肅新聞重要?當然知道!但做不做?不做!」

「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下)

「專業的要更專業,快要更快,廢文要更廢。」──台灣《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

專訪傳播學者Victor Pickard :未來屬於不追求利潤的媒體

公共媒體模式是最理想的,次之是非營利媒體模式,而營利模式沒有太多的前景。

今天,媒體人要贏的到底是什麼?

政治壓力與數位衝擊,如何同時打贏這兩頭巨獸?單靠前線新聞工作者的熱誠,可能嗎?

媒體寒冬,地方記者只能為五斗米折腰?

當報社只看重業務而輕忽新聞,有人離開、有人消極以對,還有人選擇將好內容轉到別的平台發表,讓新聞魂能燃燒下去。

付費訂閱是媒體的救命良方,但只是存活的第一步

製作內容的門檻下降,新聞、內容供過於求,「付費訂閱」的模式賦予了每則新聞價值,但確定價值後,商業才剛剛開始。

李立峯:網絡新聞只能是低檔產品,喚不起付費意欲?

眼前的難題其實有再多一重的複雜性,因為我們不只是要分析現時人們的付費意欲,還要估計人們的付費意欲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