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日報改版聲明

中國正翻修新疆核試驗場;國民黨新主席稱普丁非獨裁者惹議;美國准入移民數大減,多收南非白人;英王剝奪安德魯王子所有頭銜、逐出皇居
2025年10月29日,韓國慶州國立博物館外,亞太經合會議(APEC)期間,特朗普正在此與韓國總統李在明會晤,示威者躺在地上抗議同時抵擋警察的逮捕。攝:Ezra Acayan/Getty Images

《端傳媒》即將改版,網站和APP都將升級,新版於11月3日(一)東八區(UTC+8)22:00 正式上線。

端的即時新聞也將迎來一些改變:你在讀的,是我們最後一期的《日報》。未來我們將提供更多、更快的Whatsnew內容,除了繼續以適中的篇幅快速報道時事,Whatsnew的「快讀」欄目也會提供更詳盡的新聞脈絡。

新產品《端周報》也將隨著改版面世,每周一、周五,周報為讀者整理更完整的新聞脈絡,告訴你中港台國際有甚麼值得關心的趨勢。你將可在網站主頁找到周報,同時也可以選擇訂閱電子報,在你的郵箱直接閱讀。我們相信作為媒體的公共責任,Whatsnew﹑周報等即時新聞產品都將維持免費。

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讀者你好!你現在讀到的是端傳媒每日新聞速讀「日報」。每逢週一到週五的東亞時間,我們會在整理和篩選之後,將近期值得一讀的幾條新聞以簡短的方式呈現到你眼前。

端傳媒圖片編輯每天會為日報精選一張全球新聞攝影作品。今天的題圖來自Getty Images攝影記者Ezra Acayan:2025年10月29日,韓國慶州國立博物館外,亞太經合會議(APEC)期間,特朗普正在此與韓國總統李在明會晤,示威者躺在地上抗議同時抵擋警察的逮捕。

今天是2025年10月31日,以下是我們為你篩選的4條新聞:

衛星圖分析:中國正翻修新疆核試驗場

特朗普在10月30日與習近平會談前夕,示意美國防部恢復核試驗,引發國際關注。特朗普的指示是「開始進行同等的核武器試驗」,雖有分析指出,他希望試射的是「具核打擊能力的導彈」,但其言論已加劇核不擴散機制的壓力。

在此敏感時機,《紐約時報》揭露衛星影像報告指出,中國在位於新疆羅布泊(Lop Nor)核試驗場出現了新的隧道與重啟建設跡象,兩名專家Renny Babiarz與Jason Wang認為,這些可能是地下核試驗預備設施,暗示中國有能力在他國恢復試驗時作出對等反應。

中國第一次核試驗始於1964年,最後一次在1996年進行,累計約45次試驗;雖長期以來多採亞臨界測試而未進行爆炸性試驗,但近年核力量擴張迅速,並在閱兵與規劃文件中強調壯大戰略威懾。

美國學者指出,若美方重啟核試驗,可能反為中、俄提供了「重新展開全當量試驗的藉口」。卡內基與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等機構分析亦顯示,中國核彈頭數量雖仍少於美俄,但擴充速度驚人,且正完善陸、海、空「核三位一體」能力。專家估計,美國若要在內華達恢復爆炸性試驗場地,需約18個月準備時間;中國與俄羅斯在基礎設施上可能更快。

國際社會憂心,一旦主要核大國相繼回到爆炸性試驗的賽場,長期以來限制核試驗的國際規範及地緣安全的格局將面臨巨大考驗。

有關習特會的更多資訊,請見Whatsnew的報導

國民黨新主席稱普丁非獨裁者惹議

國民黨主席10月20日改選選出「黑馬」新主席鄭麗文。《德國之聲》(DW)中文網31日刊出鄭麗文專訪,分享她的兩岸願景,但在比較台灣與烏克蘭境遇的過程中,鄭麗文一句「普丁不是獨裁者」引發熱議。

鄭麗文曾參與野百合學運、主張台灣獨立,後來加入國民黨,成為繼洪秀柱之後第二位女性黨主席。鄭麗文11月正式上任,已任命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為國民黨副主席,蕭旭岑也在28日於天津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談兩岸合作。

接受DW專訪時鄭麗文表示,如有機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不要說一次,見一百次都願意」,她強調「和平、和平、再和平」,希望透過誠意與對話讓兩岸矛盾降溫。

對於習近平在賀電中提及「推進國家統一」,鄭麗文回應,台灣主流民意是「希望維持現狀」,統與獨的極端立場都屬少數。而在國防議題上,儘管鄭麗文表示沒有放棄防衛決心,仍反對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5%,並認為目前超過3%的比重已過高,主張將資源投向教育與民生。

專訪中最受矚目的,是她談及俄羅斯總統普丁的看法。鄭麗文直言:「普丁不是獨裁者。」她解釋,因為普丁是透過民主選票產生的總統,稱他是獨裁者「太不公平」。鄭麗文也認為,若北約不邀請烏克蘭加入,便不會發生俄烏戰爭。

這番言論已在台灣政壇引發爭議。批評者指她「為侵略辯護」、模糊民主與專制的界線。

美國准入移民數大減,多收南非白人

特朗普政府10月31日公布,美國每年接收的難民人數將限制為7,500人,其中大多為南非白人(又稱阿非利卡人,Afrikaners)。與拜登政府去年設定的12萬5,000人上限相比,降幅達94%。這項巨大改變只刊登在《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且公告中並未給出設定新上限的理由。

公告指出,自10月1日開始的2026財政年度,只能接收7,500名難民是「出於人道考量,或基於符合國家利益的理由」。文件只有提及南非白人,沒有提到其他任何族群。川普在上任首日即暫停了難民計畫,自那以後的確只有少數難民被允許入境,主要就是南非白人。

這項規定鞏固了特朗普政府對難民政策的重大轉變——阻止那些被視為對國家安全或美國就業構成威脅的外國人入境。從事難民安置工作的團體表示,此舉等於放棄了美國長久以來接納全球難民的責任。

「國際難民援助計畫」(International Refugee Assistance Project)先前對特朗普政府暫停難民計畫之舉提出訴訟,該組織主席夏里夫.阿里(Sharif Aly)批評:「當政府優先接納阿非利卡人,卻持續拒絕數以千計已通過審核並獲批准的難民時,等於是再度把一項人道計畫政治化。」

特朗普政府今年2月宣布了針對阿非利卡人的難民計畫,理由是白人南非農民在國內遭受歧視與暴力。不過,南非政府強烈否認這一說法。而在週四的公告中,數以萬計曾為美國任務做出貢獻的阿富汗人,也被排除在外。

英王剝奪安德魯王子所有頭銜、逐出皇居

白金漢宮30日宣布,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已將安德魯王子剝奪所有王室頭銜,並要求其搬離位於溫莎堡附近的皇家莊園(Royal Lodge)。安德魯未來僅有「Andrew Mountbatten Windsor」身份,不再被稱為王子,也不享有「皇家殿下」稱號。

安德魯過去涉入性犯罪者愛潑斯坦醜聞,由於持續有人爆料他與愛潑斯坦的友誼關係,以及美國女性吉弗(Virginia Roberts Giuffre)指控遭他性侵時只有17歲。10月稍早,安德魯已宣布放棄「約克公爵」頭銜。白金漢宮表示,儘管安德魯否認指控,但剝奪頭銜是必要的譴責,並重申對所有虐待受害者的關注與同情。

王子或公主被剝奪頭銜在英國幾乎前所未有,上一次可能是1919年。此次剝奪王子頭銜被視為英國王室自1936年愛德華八世退位以來最戲劇性的變動。

目前65歲的安德魯長期否認吉弗指控,但他在2019年BBC採訪失利後退出王室職務。2022年,他與吉弗達成庭外和解,支付數百萬美元,承認其作為人口販運受害者所受痛苦,但還是未承認不當行為。近期曝光的電子郵件顯示,安德魯與愛潑斯坦聯繫時間比他先前承認的更長,加上吉弗出版回憶錄,再次引發公眾憤怒。

評論區 1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难怪这两天的日报都变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