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
-
林子立:雙英出訪的美中代理人之爭,與馬克龍的「第三極」強權夢
台灣當然可以疑美,應該跟美國溝通台灣觀點的價值與利益,而非將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政體、價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權國家。
-
五問馬英九訪中:中國媒體如何報導?「中華民國」喊給誰聽?
中共雖未制止馬英九在中國的公開發言,因為全數被「消音」,在中國媒體上都未見任何與中華民國有關的報導。
-
兩岸關係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兩岸「官方」交流:從密使、白手套到王金平的「百分之百不去」
90年代兩岸交流初期,雙方在某個層面上皆同意用「務實的態度迴避政治問題」,但到如今,「政治問題」已經到了難以「迴避」的地步。
-
兩岸關係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我們的青春,到不了台灣
「其實台灣很像那種最糟糕的前任──越喜歡就越需要遠離,但越遠離卻又越喜歡。雖然離開了、有距離了,但重新審視的時候,隨便一個小事情還是能讓你非常懷念。」十年前來台的陸生林恆鋒如此說。
-
兩岸關係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產地直擊:ECFA十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功了嗎?
十年前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於得到對岸「讓利」的眾多台灣產業中,石斑、蘭花的討論熱度可說數一數二。十年過後,我們走訪了台灣南部的魚塭、蘭花業者,他們如何評價這個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
兩岸停火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四十年來的中、美、台賽局框架是否真的會在當今有所變動?兩岸之間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
-
我們還能在斷裂世界中建立連結嗎?
台灣組主編:若戰爭正在重返人間,如何不讓自己成為武器?
讓自己筆下的報導,成為斷裂世界中的連結,而莫成為助長對立與撕裂的火種,無疑是新聞工作者的時代任務。
-
習馬會
郭正亮:民進黨面對馬習會的兩難
民進黨終究仍需就「如何維持兩岸現狀」提出可行之道,進而提出如何使「蔡習會」成為可能,才能凸顯不亞於國民黨的兩岸執政能力。
-
密使到領導人會晤 兩岸政治一頁滄桑史
「馬習會」從來不是一黨一派的功勞。亦如海峽的浪頭高潮迭起,兩岸關係是不斷的辯證。
-
外國人怎麼聊習馬會 :一個「萬福瑪利亞傳球」
這種莽撞的傳球往往不能扭轉敗局,因為球常常會落在雙方球員中間,接球相當困難。然而不能否定偶爾也有傳球成功的機會。
-
兩岸領導人「習馬會」致詞全文
馬英九提出維繫兩岸和平繁榮現狀5點主張──鞏固九二共識、降低敵對、擴大交流、設置熱線、合作振興中華;習近平強調兩岸血濃於水,希望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和平發展,深化交流合作,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習馬會
施懿倫:「馬習會」與蔡英文的最後一哩路
在帝國強權與台灣人民之間,蔡英文「英派革新」的最後一哩路究竟要通往何方?但願不只是勝選那一邊。
-
李丁讚:從馬習會看中國的全球戰略
很明顯,這是習近平為了突破美國的包圍所進行的努力。對台灣來説,如何在大國的角力之下求生存,可能才是未來與中國會談的重點所在。
-
台灣的芬蘭化:習馬會的地緣政治分析
近年來大陸對臺統戰的深入、台灣對大陸經濟的高度依賴,國共兩黨事實上全方位的密切合作,無論此番習馬會上是否達成任何協議,就地緣政治角度而言,台灣已經開始「芬蘭化」了。
-
今評
陶儀芬:習近平為什麼要見馬英九?
馬習會能多大程度改變台灣政治進程,是台港中民主人士共同關心的重點。而馬習會能多大程度把台灣套在中國的軌道上,將影響東亞區域的穩定與安全。
-
解謎「九二共識」 想像民共交流
北京的思維出現轉變?習近平對民共交往其實不是鐵板一塊?「馬習會」所流露出的訊息,其實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沉澱與觀察。
-
今評
趙楚:超越統獨,從大歷史視野看習馬會
塞翁失馬得馬,大歷史的潮流中,自以為大有為的政治家來來往往,他們出於一時思慮的作為往往有出乎意表的結果。
-
馬習會外,被消音的抗議者
「馬英九並不代表我!」抗議聲響徹凱達格蘭大道……
-
馬習會前夕 台北街頭抗議風潮再現
沒有民意基礎讓雙方領導人會面,還用這種被爆料的方式讓人民知道,事後再補個記者會,這讓台灣民眾很惶恐。
-
陳一新:美國又如何看待馬習會?
只要朱立倫能在馬習會的基礎上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他的訪美之行不無可能贏得華府較多支持。
-
大陸人如何看習馬會:「反正台灣又收不回來」
台灣問題一直被中國大陸網友稱作「中國人民的G點」,他們又怎麼看「習馬會」?
-
對台政策無進展 馬習會能解習的焦慮?
習近平上任以來在對台政策上毫無進展。回顧李登輝時代與江澤民的「辜汪會談」,胡錦濤時期的「連胡會」,習近平自然也希望在對台政策上做出自己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