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更新】MIRROR演唱會舞蹈員受傷,有什麼法律保障和申索機制?
「大部份的舞蹈員或者舞台工作者、台前幕後都沒有簽合約的習慣,以前大家不太注重那一份合約。」
-
習近平講話後的政治學習:一場黨國在港的意識形態治理
作為一種領袖崇拜、黨國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治理手段,「政治學習」終於在一國兩制下半場的香港徐徐展開。
-
馬屎埔,在迫遷的命運裏種一座村莊
馬屎埔,三代村民耕作於此,面對大地產商收地浪潮,他們可以用鋤頭和理念帶來改變嗎?
-
【Plus會員季度圓桌】當社運退潮,威權再臨,紅線下的記者如何繼續做新聞?
他們的經歷又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否認「入侵」、信息污染、疑美,烏克蘭危機中港台輿論觀察
所有美麗與醜陋的,怨恨的與溫暖的,都一再提醒人心的多面。
-
院舍老人的寒冬:無準備、缺支援,爆疫安老院正在艱難自救
香港超過240間安老院舍出現疫情,惟公立醫院無法全面接收,安老院也難妥善處理院內染疫老人,「史無前例的危機」已經出現。
-
中日混血兒的香港製造:咖啡樹需要新家,才能走更遠
香港賦予了她的前半生事業,她決定以「香港製造」回饋這個地方。她想把香港咖啡豆帶到大阪世博,惟農場遭斷水斷路。
-
媒體觀察
那場遇冷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如何成為官媒筆下「五光十色的優質民主」?
一場嚴格篩選、投票率新低的選舉,一方面被描述成「五光十色」、「踴躍投票」,另一方面拔高成「優質民主」。
-
「完善」後的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投票率僅30.2%
縱使香港政府多日來全力催谷投票,地方直選投票率只錄得30.2%,為1997年後有直選以來最低數字。
-
遊戲規則更新後,一場疏離的立法會選舉
民眾與選舉之間暴現的距離感,就是政府機關動用千方百計也難已挽回。被壓抑的討論空間,也窒礙了社會關注。
-
圖片故事
影像:立法會選舉肖像——橫額裏的候選人們
疫情時期人人戴口罩,人們第一次見到候選人「真面目」,往往是在街頭的宣傳橫額上。
-
外賣車手罷工後記:在演算法和馬路之中,他們仍然不堪一擊
這次「後工會時代」的工運,車手們得到了多少?「平台經濟下,我們不是在應對一間公司,是應對一個電腦,應對整個系統。」
-
香港的一種讀法
讀書|香港跨商、美國紅利和全球化,如何形塑今日的中美格局
從一批有美國聯繫的華商故事出發,我們對香港、中美關係乃至全球化的歷史將有全新的理解。
-
野豬必須死:一夜推翻先進野豬政策,然後重回殺戮
在輔警遭到野豬襲擊後,港府上下對野豬窮追猛打,更一夜誘殺七隻野豬。香港原本沿用最先進的野豬政策,為何突然倒退?
-
他將香港菜心種到英國:無論在哪裏,都要好認真生活
只要有土地與種子,農夫就能耕種。帶著迷惘到倫敦,最後異地種出香港味道,農夫職人的執著,是他紮根的方式。
-
推倒四座工廠大廈,埋葬香港職人
香港工業式微,但殘存的小工廠仍默默以「香港製造」支援各行各業。港府為建住宅,一次拆四座工廈,或把一眾傳統技藝集體埋葬。
-
反對派盡墨,他們就能抬頭?狄志遠、湯家驊與馮檢基的「非建制派」自述
遊走於民主派與建制派之間的所謂中間派,在反對派盡墨的情況下能進入立法會嗎?處處紅線的新香港,是否他們苦候多年的舞台?
-
「財仔」貸款主任自白:我每天放債,是否在作惡害人?
我們作為貸款主任,每天評判客人可以承擔多少,進而引誘、鼓勵他們借錢;既複製了社會的不平等,也構成社會的不平等。
-
【全文】鄒幸彤「六四煽惑集會案」自辯詞
如果法庭一定要用煽惑、被煽惑這些字眼,不如說,是香港人煽惑了我要按良知行事。
-
在香港找一個角落,當起養蜂人
蜜蜂的大規模死亡警告了生態的失衡。為了保育蜜蜂,香港有年輕人成為蜂農;老蜂農認為比起蜜蜂,人們更要保護山林。
-
專訪施永青:共同富裕之下,「中國共產黨要重寫黨綱」
國安法年代施永青依然敢言,連番批評中國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的新路線 。「我為香港做了一個示範,香港還可以妄議中央。」
-
香港獨立書店地圖:8間好去處與他們的鎮店之寶
在今天的香港,這些有心有情誼的小書店,不僅在鬧市人煙中等著你,也在小島上、菜田間、街市的一隅⋯⋯
-
在垃圾年代重新走進一家書店:香港崩壞時的獨立書店新浪潮
經歷亂世,能量流轉,如果一本書救一個人,那一間書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