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決議關切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中歐關係峰會前關係持續緊張|Whatsnew

歐洲議會以532票贊成,75票反對通過一項決議,對中國就七種稀土元素及磁鐵實施的出口限制表示嚴重關切。
2010年10月31日,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大茂鎮附近,稀土金屬冶煉車間的一名工人走過工廠旁冒出濃煙的區域。攝:David Gray/Reuters/達志影像
大陸 歐洲 政治 氣候與環境 經濟

端傳媒十歲了,邀請你填寫 2025 年度用戶調研問卷,讓我們更了解你的需求,一起走向下一個十年。

  • 完成問卷即可獲得十週年電子書、年度調研視覺化報告
  • 前 100 位完成的讀者,將獲得「一年份尊享會籍」或等值禮物卡。
  • 隨機再抽 100 位用戶贈送相同福利。

2025年7月10日,歐洲議會以532票贊成,75票反對通過一項決議,對中國就七種稀土元素及磁鐵實施的出口限制表示關切。

該決議雖無實質約束力,但具重大象徵意義。決議強調中國對全球稀土供應的「準壟斷地位」,並呼籲歐盟執委會及成員國加速推動《關鍵原材料法案》(CRMA)的實施並啟動國內採礦計畫、評估稀土元素的最低戰略庫存水平。決議又要求歐盟在即將舉行的歐中峰會上表達這些關切。

此前的7月6日,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歐洲議會就中歐關係舉行辯論時曾進行演講。馮德萊恩提及本屆歐盟執委會對中歐問題的立場,批評中國系統性歧視歐洲產品、濫用國家補貼導致產能過剩問題,並稱中國利用其稀土儲備作為經濟槓桿「扼殺國際競爭」。

此外,馮德萊恩批評中國「事實上是在助長俄羅斯的戰爭經濟」。她強調儘管歐洲「不想脫鉤」且仍然希望與中國建立「更有意義的夥伴關係」,但「中國如何繼續與普京的戰爭互動,將成為未來歐中關係的決定性因素。」

馮德萊恩的批評或與此前中國外長王毅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婭·卡拉斯(Kaja Kallas)的會面有關。

2025年7月2日,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暨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拉斯(Kaja Kallas)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面握手。攝:Yves Herman/Reuters/達志影像

中國外交部6月27日宣布,王毅於6月30日起訪問歐盟總部,並參與「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還將訪問德、法、比三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有關提問時表示,當前世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甚囂塵上」,「中歐有必要加強戰略溝通、開展協調合作」。當時,中國媒體曾分析稱,王毅的出訪是為即將在7月底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峰會做準備。

不過,《南華早報》7月4日引述消息人士指出,王毅在與卡拉斯的會面中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不希望俄羅斯輸掉俄烏戰爭。該報導指出,「一些參與的歐盟官員對王毅言論的坦率感到驚訝。」不過,據稱王毅否認中國在財政或軍事上實質支持俄羅斯,「堅稱如果中國真的支持,衝突早就結束了」。

《南華早報》分析認為,王毅的說法可能意味著「只要美國持續介入烏克蘭,戰爭的延長可能符合北京的戰略需求」,即中國不希望美國抽出空來專注於與中國的競爭。但是,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在烏克蘭問題的立場一直是中歐最大的分歧之一,王毅的表態也被視為中歐關係難以取得進展。

除中國在俄烏戰爭上的立場外,中歐也正陷入多起重大的貿易爭端中。

歐盟6月20日宣布,正式禁止中國企業參與歐盟政府超過500萬歐元的醫療器材採購項目,理由是「中國長期將歐盟製造的醫療器材排除在中國政府合約之外」。中國財政部則於7月6日宣布「採購預算金額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時」,應當排除歐盟企業參與。

2025年7月4日,中國宣佈明天起要求歐洲主要白蘭地出口商提高價格,否則將面臨高達34.9%的反傾銷稅。幾乎所有歐盟的白蘭地均為法國生產的干邑(Cognac),其對華出口價值每年達14億歐元。圖為中國北京一家酒類商店的干邑白蘭地瓶。攝: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同時,中國商務部於7月4日公佈,對歐盟進口的白蘭地的反傾銷調查結果,認定「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存在傾銷,中國相關白蘭地產業受到實質損害威脅,並且傾銷與實質損害威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商務部又決定對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徵收最高達34.9%的反傾銷稅。這份調查是自歐盟2024年10月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最高 35%關稅後開始進行的。

中國國家電視台央視在宣布對白蘭地徵收反傾銷稅當天,透過旗下自媒體「玉淵譚天」發布了一則短訊,稱「中歐電動汽車談判的技術部分已經基本完成,只欠臨門一腳,關鍵在於歐方能否展現出相應的政治意願推動問題的解決。 ​​​」

稀土供應問題亦成關注焦點。有歐盟官員認為,歐洲被迫捲入中國對美國貿易戰採取的出口限制中,實際上對歐洲的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據報導,在歐洲官員向王毅提及此問題時,王毅未能提出更多解決方案,《南華早報》引述歐盟官員指王毅態度「輕視」。

2023年11月10日,中國河北省保定市定州的一座燃煤發電站。攝:Ng Han Guan/AP/達志影像

此外,在應對氣候變遷上,馮德萊恩提及可以與中國合作方式,但雙方關係陷入僵局。據《金融時報》報導,歐盟暫緩與中國簽署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除非中方承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在此氛圍下,中歐雙方似乎降低對中歐領導人峰會的期望。中歐領導人峰會為中國和歐盟官方最高級別的定期溝通機制,原則上每年一次輪流在中國和歐洲舉行。唯2024年的峰會並未如期舉行。

依照慣例,中歐雙方會在峰會召開前雙方會召開高層經濟對話為領導人峰會做準備,但據彭博社報導,由於雙方存在大量的貿易爭端缺乏進展,歐洲已取消本欲進行的高層經濟對話。而彭博社又於7月3日報導,中國已將於7月底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峰會由兩天縮短為一天,報導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會出席峰會,Politico形容峰會「為了保全面子而非取得具體成果」。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今年一月就任以來,中歐曾多次對對方釋出善意,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柯斯塔(Antonio Costa)曾與習近平通話並表示歐盟應「與中國攜手應對全球挑戰,將成為促進和平、穩定與繁榮的積極信號」,而習近平也於5月表示願與歐盟「深化戰略溝通,增進理解互信,鞏固夥伴定位,擴大相互開放,妥處摩擦分歧」。外界原本預期,中歐會在特朗普對外政策的壓力下推進進一步合作。

但是,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歐洲對中國有一系列的不滿,雙方關係中存在一系列不可調和的爭端,包括歐洲企業在中國面臨的障礙日益增加、中國大量生產並補貼的產品湧入歐洲市場以及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歐盟認為中國正成為一個日益具破壞性的國際角色」。ECFR指出,雙方繼續各說各話的原因「在於中國領導層認為歐洲的關切和要求,是美國施壓的結果」,是美國「利用」歐洲來遏制中國的崛起。

Politico則指出,歐盟和美國力圖在8月1日重新實施全面關稅的最後期限前達成臨時貿易協議。為了尋求與特朗普的共同立場,歐盟對北京的語氣變得更為強硬。Politico總結,「布魯塞爾與北京有99個問題——但即將舉行的高層峰會一個也解決不了。」

就《南華早報》報導王毅的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僅再次重申中國官方立場,即「中國不是烏克蘭問題當事方。對於烏克蘭危機,中方立場一以貫之,就是勸和促談。我們一直在積極推動停火止戰,中國的立場客觀公正,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烏克蘭危機長期化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對馮德萊恩的談話等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7月9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俄之間的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受到第三方干擾」,希望「歐方不能只誇大分歧、不談合作」,「避免把具體問題擴大化、將經貿問題泛安全化。」發言人又指,「當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歐方的心態,而不是中歐經貿關係。」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