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驅逐胡鞍鋼」能走多遠?「中國實力第一論」與「紅色工程師」的反擊
圍繞驅逐胡鞍鋼的運動,應該是各方心裏都清楚其厲害的一次火力偵察。到底能走多遠,還在於路線之爭的調整。那需要等待北戴河會議的務虛討論結果,或者中美貿易戰的進一步發展。
圍繞驅逐胡鞍鋼的運動,應該是各方心裏都清楚其厲害的一次火力偵察。到底能走多遠,還在於路線之爭的調整。那需要等待北戴河會議的務虛討論結果,或者中美貿易戰的進一步發展。
輸贏之爭雖然沒有意義,但是兩國不同的「痛感」卻值得關注。痛感是一個主觀的概念,感覺更痛的一方並不一定是損失更大的一方,但痛感卻可以改變行動。
中國公眾用對疫苗造假的憤怒的方式,和美國要求中國加速結構改革、促進公平和自由貿易的結構主義者一起,形成了一條共同紐帶。本次中國造假疫苗醜聞,可以說是中美貿易戰所引發的次生危機。
一場為習近平提供對台喊話的「習連會」,卻意外地突顯了北京四十年來在爭取台灣民心上仍不得其門而入的窘態,也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呼之欲出的「實力主義」對台新思維的局限。
只要普京能與特朗普找到共同利益,進行交易,什麼尊重國家主權的國際法,對兩人亦不足掛齒。問題是,此等美俄關係微妙的轉變,還須看特朗普的連任工程是否能繼續迷惑人心。
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企業前仆後繼努力「走出去」。打響「中國製造」的名頭後,它們中最成功的那些需要面對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如何「走進去」。與用性價比高的產品佔領市場同樣重要的,是懂得當地遊戲規則,以西方熟悉的操作和語言,改寫自己可疑的中國身分,逐步構建有利於自身的政商環境。華為正是嘗試「走進去」的中國企業中的一號玩家。
共有的歷史不存在互斥性或排他性,那種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永不改變的文化傳統,不論經歷多少跨文化聯繫依舊保持其完整性的論調,有時反而扼殺了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
「學習」西方知識是中國科技突飛猛進的最重要原因。以寬泛的標準,中國對西方科技的「學習」,可以粗略大致分為七種:有的是合法的,有的是非法的,有的游走在合法與不合法之間。
「特金會」猶如網路世界的那件「白金vs藍黑洋裝」,那你看到的是「紅色」還是「藍色」呢?你關心的是「特金」會談、炸雞、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