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議題,看懂2018台灣大選
台灣大選投票在即,五項地方公職,十張公投票;有政黨對決、世代交替,更有社會價值之爭。端傳媒為讀者整理八個熱點議題,12個關鍵字,一次看懂這場選舉的過去和未來
台灣大選投票在即,五項地方公職,十張公投票;有政黨對決、世代交替,更有社會價值之爭。端傳媒為讀者整理八個熱點議題,12個關鍵字,一次看懂這場選舉的過去和未來
「一邊對於政治話題避之唯恐不及,卻又不得不做集體表態的尷尬扭捏。另一邊,導演多年社會運動的積極參與和對話所集結出個人身份認同的公開宣示,卻意外點燃兩岸最敏感的統獨之爭。」
展望未來,無論是哪個黨派執政,都需面對假新聞、保守公民社會或民粹主義,但想解決這些問題絕非在朝夕之間,可能需要兩、三代人以上的心力與投資。
出身眷村的「北農賣菜郎」是他,毆打陳水扁的是他,嗆過段宜康「去吃曲棍球」是他,選前切割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肥滋滋大母豬」言論的國民黨候選人也是他。韓國瑜角逐高雄市長,卻在全台爆紅。這股「韓流」所為何來?
編按:2018大選數據專題由《端傳媒》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共同企劃、製作。以簡明、精緻的圖表,多面向解析2018台灣大選的特色及結果。本篇為系列一:參選人分析。 兩黨獨大格局不變 台灣政壇長期由國民黨、民進黨兩大政黨主導,以最具代表性的直轄市、縣市議員參選情況分析,對照前兩屆提名情況觀察,政黨提名人數國民黨一直多於民進黨,但三屆以來兩黨提名總人數略微下滑。
這些連署資料不僅僅用於中選會統計數量,也直接代表了公投推動團體或政黨的核心支持者,乃至可以動員的三十萬潛在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