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
僅限會員
評論| 北京大學,一所99歲大學的120載校慶
1990年代像是士大夫精神的延續,知識分子渴望遊走廟堂,尋找「報國」的機會。2000年代的北大校園,成功地把士大夫變成了中產青年。而到了2018年,則是另一個轉折……
/
僅限會員
深夜「撈人」實錄:我們在北大理科一號樓,聲援被約談的鄧同學
北大學生鄧宇昊因發起信息公開申請行動,追蹤沈陽事件真相,被老師深夜約談至凌晨仍無法返回宿舍。三十餘名學生趕到現場,希望「打撈」鄧宇昊。近三個小時中,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的訴求又是怎樣?
/
僅限會員
評論| 沈度:從沈陽到岳昕──蝴蝶效應、母校情結,與兩個北大
近日,一件尚未確認的性侵懸案,徹底成為北大箝制輿論、脅迫學生的醜聞,也成為近期人大、武漢理工乃至整個社會箝制輿論、限制公民權利的縮影。
/
僅限會員
評論| 沈陽案:北大“metoo”,制度與程序正義的迷思
儘管各界行動者形成的去中心化網絡在沈陽案的推進中不斷成熟,並鮮明地指向最根本的權力與結構,但如果支撐它說話、表達的公共空間上了鎖,那麼,無論是程序正義還是結果正義,無論是改變學院體系還是從象牙塔影響社會,就又打回鏡花水月的幻影了。
/
僅限會員
評論| 2017西方文化與科技回顧:#Metoo運動是否會導致道德清洗?
2017年的反性侵運動重新定義了社會對待女性的標準: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可容忍的。歷史上每一次女性主義運動的進展都遭遇了反彈,但「時代精神」正在發生改變,每一次回潮都可能激發新的反思和勇氣,開啟下一次運動的再出發。
/
僅限會員
呂頻:從「北電侯亮平」到「北航陳小武」,看中國式反性騷擾運動前途
不改造文化,對受害者的迫害就不會停止。所以,讓子彈再飛一會,讓辯論更長久公開地持續和擴散一陣,不但非常珍貴,而且意義重大。
/
僅限會員
割禮與 me too,我們離性別暴力有多遠?專訪聯合國婦女署副執行主任普里
時間到了2017年,不但被視為陋習的童婚、割禮,在很多國家仍為常態,頻繁爆出的性騷擾醜聞和反對運動,對歐美國家而言也是破冰之旅——這一切讓我們自問,離兩性平等,我們到底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