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queer
評論| 夢珂:羅琳「恐跨」翻車?跨性別權利、「共同體驗」與女性抵抗性身份
無論是站羅琳者還是踢爆羅琳者,這次羅琳事件所激起的討論都是一件好事,因為關於跨性別者的政治權利和哲學討論由來已久。
影像:慶同志婚姻生效,同運團體重返凱道辦「同婚宴」
2019年5月25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舉辦「2019凱道同婚宴」,席開160桌,估計超過1600人參與,現場同時有20對新人進行證婚儀式。現場眾多同志舉杯高喊「還我紅包錢!」意指過去包給異性戀友人的婚禮紅包,今日終有合法「回收」的可能性。 伴侶盟成立於2009年,2012年,提出「多元成家」三草案,當年提出的三草案包含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家屬制度及收養三制,在台灣社會引起廣泛討論,「多元成家」也成為近年台灣借指「同志戀情/婚姻/家庭」的代名詞。
同婚合法日,回望1998:台灣同志二十年尊嚴之路
2019年5月24日是台灣同志婚姻法案生效首日,今後,愛上同性的台灣人都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婚戀的權利。這條平權之路走得迢遠,1998年無疑是其中的關鍵之年。
評論| 江河清:超越「亞洲第一」——同婚勝利之後,要繼續做與說的同志平權
儘管這個描述是事實,但我認為要瞭解台灣婚姻平權運動,就不應該只是聚焦於同性婚姻合法化本身,彷彿台灣只是剛好追上西方國家的進步議程。
何偉:難民與小偷——一位埃及同志的出逃記
90年代,甚至沒有合適的詞彙來稱呼同性戀者。Manu的伴侶因罪惡感太深,會將言行暴力發洩在他身上,「他們愛我也關心我,但內心深處的某種觀念,又讓他們恨我。」
台灣通過同婚專法,成亞洲首個同婚合法化國家
5月17日上午10時40分,台灣立法院議場與各大樓響起了開會催促鈴聲,鈴聲傳遍各委員研究室,時間長達七分鐘,提醒每一個立法委員前往議場參與表決。這原是台灣立法院每天常見的表決程序,但在17日,鈴響這一刻備受各界矚目。隨著今日出席院會的90餘名委員離開研究室、走向議場,台灣同志婚姻法案將於此時進行逐條討論和表決。 同婚議題歷經2017年的大法官解釋、2018年公投後,行政院提出《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草案,條文共27條,意圖在各種勢力之間取得平衡,讓同志得以在5月24日有法律依據可以結婚,簡稱「行政院版本」法案。 行政院版本中,第2條規定「相同性別之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而第4條規定「成立第二條關係應以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
一個北京同志的80年,「是那種人,我就要過那種人的生活」
這輩子,他有過三個正經男友。因為喜歡男人,丟了老師的工作,被勞教數年。出來後,他形成了低頭走道的習慣。他始終記得,母親臨終前,他想握住她的手,卻被使勁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