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
僅限會員
蘇聯鐵幕下最殊異、奇美的風景:琪拉・穆拉托娃與她的電影
琪拉・穆拉托娃(Kira Muratova,1934-2018)對許多電影觀眾而言,大概是相對陌生的名字,即便是身處世界電影前沿的歐美觀眾,也直到1990年代才有機會親炙這位出身蘇聯時期的導演作品。當同輩的前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卡拉托佐夫(Mikhail Kalatozov)、帕拉贊諾夫(Sergei Parajanov)等人早以《安德烈盧布列夫》(1966)、《雁南飛》(1957)、《石榴的顏色》(1969)在歐陸影壇備受讚譽、廣受學院和影迷推崇時,穆拉托娃和她的電影,卻被蘇聯當局收入檔案櫃中不得面世,
/
僅限會員
舞台製作公司開了一家凍肉行:疫情下的香港舞台表演界
反反覆覆,冠狀病毒已肆虐全球大半年。疫情導致香港失業率創15年新高,社會上少有行業不受影響。疫情對文化藝術界的影響,又以表演藝術行業因天然依賴實體空間售票觀演而受到衝擊最大。當社會上出現災難,文藝彷彿突然變得並不重要。回頭一看,大部份港人已有半年沒看表演,舞台人也幾乎被人完全忘記了。 疫情中多所表演場館陸續宣布關閉,不少從業者持續半年沒有收入。即使香港政府亦有向業界提供資助,如藝術發展局推行的「藝文界支援計劃」,但因整個行業所受影響實在廣泛而持續,仍有頗多組織及藝術工作者——尤其是自雇型藝術家——依然掙扎於「無工作」的狀態裏。沒有表演的日子舞台人怎麼過?大部份都在等。樂觀的人期望11月能恢復小量表演,但悲觀的人更多。 表演藝術界的脆弱 >表演藝術界需要集體工作,跟人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