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伊能靜在綜藝中常說教被指散發「媽味」,「媽味」到底蘊含何種性別想像?

「媽」符合了父權社會對於女性角色期待,但為何在展現女性價值的真人秀中,「媽味」如此讓人不快?

伊能靜在內地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的演出片段。

伊能靜在內地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的演出片段。網上圖片

端小二2020-07-08 發起

「媽」符合了父權社會對於女性角色期待,但為何在展現女性價值的真人秀中,「媽味」如此讓人不快?

有論者指出,現代「姐姐」一詞已成為充滿個性的女性代名詞,而非傳統意義上「想管別人」的姐姐,你認同嗎?

在「媽味」之前更早有「爹味」,兩者分別體現出社會對性別怎樣的雙重假設和期望?

中國首個主打成熟女性展現自我價值的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自今年6月開播以來就話題不斷。節目中,製作組邀請了30位30歲以上的女藝人共同進行訓練和比賽,最後由全民投票選出5位藝人組成女團。

因眾藝人的性格與身份背景各異,在節目安排的不同比賽中,各人所展現出的能力與才藝均成為觀眾的談論重點。其中,藝人伊能靜在節目中因為經常說教、訴苦、評價他人、炫耀資歷,被網友和媒體評價為「媽味」。

例如在首輪比賽中,她與王麗坤、王智一組共同演唱歌曲。歌手出身的伊能靜在面對兩位沒有聲樂經驗的隊友時,從一開始就主動包攬隊長,在練習期間對兩人的聲樂技術、舞台表現、訓練作息等方面,都幾乎掌握全部話語權,也經常當面提出兩人的不足。隨著節目的進行,觀眾對伊能靜的評價漸漸由對其悉心指導隊友的稱讚,轉向「媽味十足」、「油膩」等批評。「媽味」一詞,由此被大量提及。

6月27日,伊能靜又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衍生節目《定義》中,談到愛情和自我價值雙收的自己很幸福,而評價事業有成、但沒有追求到愛情的梅艷芳「很慘」。此言一出,引發輿論批評,指其不該用婚姻定義別人的價值。梅艷芳好友、香港導演關錦鵬亦在昨日(8日)回應「什麼時候輪到伊能靜指手劃腳」。

有評論指出,《浪姐》作為中國國內第一檔主打成熟女性價值的真人秀,得益於現代社會性別平權以及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卻又不自覺地被傳統性別框架規訓。現在因伊能靜舉指所引發的「媽味」批評,是否也暗示着一些社會對女性的枷鎖?

「姐姐」當道,「媽味」成了不能談的雷區?

52歲的伊能靜在這檔節目中是年齡最大的參賽者,其他女藝人在節目中常稱呼她「姐姐」,而伊能靜在採訪中則稱她們為「女孩」,並說道「我覺得她們都像我的孩子」。在中國大陸過往的女性綜藝節目《媽媽咪呀》、《婆婆媽媽》等,往往將女性與母親的身分綑綁,以顯示傳統的性別價值判斷。不過這一次,為何觀眾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卻只想看到自信颯爽的「姐姐」,卻不喜歡苦口婆心的「媽媽」?

根據伊能靜在節目中的表現,「媽味」被冠以倚老賣老、喜歡關注和評價他人、經常訴苦賣慘的含義。在微博上搜索「媽味」,約每一個小時就會有一條相關微博,網友大多用以抱怨或諷刺自己的穿着、語言「媽味太濃」。

值得一提的是,在節目中觀眾人氣極高的寧靜、萬茜等女星其實也是母親,但她們在節目中沒有過分強調其母親的身分,也沒有被觀眾所詬病的「媽味」表現。有論者指出,這是因為其他已擁有子女的女藝人,在節目中所展現出的是充滿個性魅力、同時實現了相對程度的自主自由,完美詮釋了現代的「姐姐」一詞;而非伊能靜「想管別人、想教別人」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姐姐」。

不過,在被受眾追捧的「姐姐熱」背後,被忽視了的還有現實中中國女性的婚姻、生育和年齡焦慮。2007年,「剩女」一詞被列入漢語詞語,粵語中也有「賣剩蔗」、「中女」來形容大齡未婚女性。2017年,護膚品牌SK-II針對亞洲女性的調查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27歲是女性的黃金年齡,只有20%的女性為年齡增長而感到開心。雖然數據的背後為該企業打開熟女市場的手法,但有關調查亦可見同時指及女性對年齡衰老的擔憂。

「媽味」該不該被嘲諷或貶低?

「界面文化」一則評論文章指出,伊能靜對婚姻的執拗顯示其雖然重視自我價值,但也珍視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一書中提出的「男人給予女人的價值」。作為父權體制下被規訓的角色,女性往往將被剝奪的自主權投射到孩子身上,渴望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故而「媽味」十足。

另有自媒體從中國家庭教育環境出發,分析「媽味」來源於中國式家長的嚴苛管理和親情綁架。近日中國大陸熱播劇《隱密的角落》中,單親媽媽周春紅就被視為一個典型的例子,行為如逼孩子喝牛奶、言語如「把媽媽當外人了是嗎」都被指是「媽味」的體現。

不過,也有聲音指出「媽味」不該被拿來否定女性或母親。一位全職母親在教育類公眾號「男孩派」寫到,「媽味」是每一個母親都會有的印記,是許多為家庭努力的女性的縮影,「都是當媽的,誰還沒點『媽味』?」

文章且對照伊能靜「媽味」的幾個特徵,寫出自己作為母親與之共情和共通的點。作者呼籲家庭成員來一起分擔母親帶孩子、做家務等往往由女性來負擔的責任,才是女性減少「媽味」的正道。當有自媒體帳號嘲諷伊能靜「和我媽一模一樣」時,也有不少評論為自己的母親辯護:「不准拉踩我媽」、「我媽比她好太多」。

「媽味」之前,早有「爹味」

隨着各類性別議題在社交平台上被不斷熱議,「媽味」這樣的新詞語在網絡環境中不斷被建構。在去年底開始流行的「爹味」,就常用來形容有大男子主義、愛賣弄、控制欲強的男性,近來更被大範圍用於任何有「爹性」的人身上。

如藝人黃曉明在綜藝中的一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被認為是經典的「爹味發言」、Bilibili五四青年節的《後浪》演講也因為講者何冰以中年男性的視角出發,同被打上「爹味」標籤。

有趣的是,被普遍認為沒有「爹味」的是上海華山醫院的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其在疫情期間的公開言論如「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水平高的醫生脾氣一個比一個辣」、「你現在認為我們的醫生有多重要,我們的護理姐妹就有多重要」等,則被網友們認為講真話、有同理心、沒有架子。

與新興的「媽味」一詞相比,「爹味」已經在網上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敘事體系,也有公認的「溯源」,即父權制社會——父親輩的男性在傳統家庭中,擁有支配家庭成員及財產的權利;在公共領域中又較有發言權,故而「爹味」濃厚。

「媽味」和「爹味」分別體現出社會對性別怎樣的雙重假設和期望?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殷格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