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中印邊界衝突與印度洶湧的反中趨勢,是否正為中印掀起「熱戰」的序幕?

堅持「西邊無戰事」的中國會否在此次矛盾中退讓?還是在中印民眾民族主義日熾的局勢下,中印將「打一仗以換多年和平」?

2020年6月17日,印度軍隊在印度斯利那加東北部的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克什米爾人在路上行走。

2020年6月17日,印度軍隊在印度斯利那加東北部的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克什米爾人在路上行走。攝:Mukhtar Khan/AP/達志影像

端小二2020-06-18 發起

從5月開始的中印邊界矛盾於6月初稍見緩和,但15日中印又再次爆出人員衝突,中間發生了什麼變故?

從印度政府修改《外匯管理法》,到「一鍵卸載中國app」,印度日漲的仇華情緒矛頭究竟指向哪裏?

堅持「西邊無戰事」的中國會否在此次矛盾中退讓?還是在中印民眾民族主義日熾的局勢下,中印將「打一仗以換多年和平」?

6月15日晚至16日凌晨,中印邊境部隊在拉達克地區邊境上的加勒萬河谷地區(Galwan Valley) 再次發生暴力衝突。據印度官方表示,印方至少有20官兵在衝突中死亡;而有傳中方傷亡更達43人,不過中方至目前為止未有透露確實傷亡人數。

路透社引述消息,衝突期間先由中方用鐵棍進行攻擊,一名印方官員被打受倒地後,引來更多士兵湧往現場,互擲石頭攻擊。報道又指雙方同時間有另一個衝突發生在山脊附近,多人在纏鬥期間掉下懸崖,落入加勒萬河中。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7日表示,有關事件發生在實際控制線的中方一側,指印方部隊嚴重違反雙方共識,越線非法活動,並對中方人員進行挑釁、攻擊,導致雙方邊防部隊發生嚴重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中方已向印方提出強烈抗議及嚴正交涉。

而就中國官方並未就此次衝突中中方死傷給出確切人數,官媒《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表示,中方不想讓兩國民眾對雙方傷亡數字進行對比,從而刺激兩國公眾的情緒,指出這是北京的善意。同時,他亦呼籲網民們相信中國政府和解放軍處理邊界問題的能力,不要聽信任何來自境外對中方傷亡人數的傳言。

中印邊境矛盾回顧

中印的邊境衝突在5月初便已初現端倪。

5月5日,印軍即從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工設障,後遭中國邊防部隊管控;5月9日,印軍又從錫金段越線進入,導致雙方衝突;5月13日,印度陸軍參謀長表示,不應過度解讀當前的中印對峙,中印兩軍對峙是「由於對實控線認知不一致」,才導致雙方邊防軍隊在此遭遇。

針對5月發生的「摩擦」,中印兩軍6月6日在邊境會談點舉行「軍長級會談」,就解決近期邊境事態、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進行磋商。當時雙方希望落實兩國領導人的重要共識,不讓分歧上升為爭端,要共同努力去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然而9天後,衝突再次發生,並釀成較5月更大規模的死傷。中印邊境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危機則成為外界所關注的熱點。

這次雙方發生衝突的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境西段阿克賽欽地區。此處山高坡陡,谷深溝窄,不適宜人類生存。但其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是進入阿克賽欽乃至南疆的要隘。1962年以來,加勒萬河谷地區的實際控制線實則十分清晰,由中國實控。

追溯歷史,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在領土爭議下穩定住西藏邊境,同時又在西線守住了新藏公路的必經之地——阿克賽欽領土。印度雖在戰事上失利,但在中國退兵後仍然得以繼續保有雙方爭議的藏南和達旺領土。

分析,中方對於印方在西段邊境做出的任何意圖「改變邊境現狀」的行為均極度敏感。其中一個例子便是2013年「斗拉特別奧里地」事件。規模約一個排的解放軍隊伍在拉達克-阿克塞欽邊界未定的中印西段邊界實控線附近,斗拉特別奧里地東南部約30公里的天南河谷(Raki Nala)建立了一個營地。

當時,中方此舉是為了抗議印方在距斗拉特別奧里地約250公里之遙的楚木惹爭議區楚馬要塞修築永久性軍事設施,以及中印邊境沿線設置監聽設備。在兩國軍方、外交人士磋商三周後,此案以印方拆除楚木惹工事和監聽站,以及中方罷兵告終。

發生在今年5月的邊境風波的起因也與2013年的情況相似。2019年4月,達布克-什約克-斗拉特別奧里地公路(Darbuk-Shayok-DBO road)印方修築完成。這條軍、民兩用公路連接了印度拉達克地區重鎮列城(Leh),南方可延伸到中印對峙的班公湖地區,北方可沿什約克河穀一線,前往鬥拉特別裡奧地(Daulat Beg Oldie,簡稱DBO)軍事基地。

考慮到印度媒體也認為「印度方面為DBO修建的道路基礎設施已對中國構成威脅」,中方自然決定在1962年控制線、即加勒萬河口處修建工事,進而在兩岸山脊上設火力點,以便監控印軍南北行動。

日漲的民族仇恨

自2020年以來,印度社會反華的浪潮逐漸熱烈。由一開始的抵制中國製產品、中資企業的進入,到中印邊境衝突下士兵死亡對印度社會內部帶來的更大衝擊。

印度一直是中資企業東南亞市場的主要攻佔目標。據孟買的外交事務智庫Gateway House調查,印度至少有75間在電商、金融科技、媒體、聚合服務和物流領域的公司擁有不同比例的中資。按智庫最近一份報告顯示,印度30間獨角獸企業(即市值逾10億美金的初創公司)中,有18間是中資控股。

目前,印度在智能手機、太陽能電池板等領域已經完全依賴中國。高盛(GoldmanSachs)公司認為,中國手機的大量湧入甚至擴大了印度市場的規模。跡象顯示,中國企業可能已經開始在印度扮演上游知識產權供應方的角色。

事實上,自2019年莫迪當選印度總理以來,一直以來存在於印度朝野的「中國威脅論」已消聲匿跡。有分析,中印雖缺少戰略互信,但莫迪在全面稅改與投資基建之際看到了中國的能量,加之美方2018年後屢次談及的「印太」等策略,對身陷貿易戰的印度幫助有限,讓莫迪政府更青睞於中國。

然而,在經濟相互依賴,國家主旋律均向中國靠攏的情況下,是什麼令印度仇華情緒日漲?

印度一間初創公司在5月份推出了一款Android版本的「移除中國應用程式」(Remove China Apps),幫助用家刪除來自中國開發商的應用程式,其下載量在兩周內突破500萬次。雖然此軟件先已從Google 商店下架,但仍引起印度反華情緒的蔓延。

《印度時報》報道,應用程式走紅是呼應三種有關中國的論調——數據安全(即認為「中國應用程式不安全」)、國家至上(即認為「中國資助反印度組織」)和新冠肺炎(即認為「中國傳播病毒」)。正是上述論調激發部份人在數碼領域對華報復的情緒。

除「一鍵卸載中國app」外,印度在疫情期間也頻繁爆發反華遊行。不少民眾在遊行期間佩戴「Boycott China」的帽子、砸爛中國製電視機、踩踏中國國旗等。

分析認為,印度的反華情緒的產生有兩個原因。一是在莫迪的第二任任期內,印度社會整體右傾,印度民眾普遍相信莫迪能能實現國族整合,實現印度大國夢想。二是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斷供,讓印度人民前所未有地意識到了國家在生產和生活上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中印的顧慮

此次邊境衝突會否演變為更近一步的熱戰?或是「新冷戰」的熱戰化的起點?有分析指出,雙方均存在顧慮。

德國政治與科學基金會的南亞問題專家瓦格納,中方可能要做出更大些的讓步。 因為中國不希望印度因為這個事件繼續增強反華情緒。同樣,中國也會盡一切力量阻止印度進一步向美國靠攏。

直到目前,印度對華政策的大方向是「不與中國為敵」。因為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迄今還只是一個設想,而它也未能將印度發展成可靠、積極的成員。但瓦格納認為,印太戰略是可以發展成為一個(軍事)聯盟,這正是問題的關鍵。

此外,引述端早前的分析文章指出,現階段的中國和印度,都沒有足夠的意志在邊境上策動一場戰爭。對中方而言,戰略重心顯然在南海和台灣,和印度捲入衝突會分散、攤薄戰略資源,變相讓美國「從中漁利」。對印方而言,目前的政黨的局勢穩定,沒有壓力刺激當局進行邊境的冒險。

在中印民眾民族主義日熾的局勢下,中印接下來將會是「打一仗換多年和平」,還是握手言和?你怎麼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