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紅燈停、綠燈行:為了公共防疫,你願意公開你的隱私與行蹤嗎?

以中、韓、新為代表的數字防疫管理經驗,又是否可在全球複製推行?

2020年3月22日,英國倫敦,市民戴著口罩在繁忙的地鐵車廂內。

2020年3月22日,英國倫敦,市民戴著口罩在繁忙的地鐵車廂內。 攝:Alex Davidson/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3-29 發起

以中、韓、新為代表的數字防疫管理經驗,又是否可在全球複製推行?

疫情背景下,防疫科技如與個人隱私安全抵觸,民眾是否應當顧全大局作出「犧牲」?

防疫科技如何在有效性與隱私保護間取得平衡?

自中國多地宣布本土確診病例「清零」,輸入性病例則成為各地現存確診來源的主要群體。隨着疫情放緩,中國大陸地區除湖北省外,各地企業均開始有序恢復生活生產,不過所有勞動力出入、通行必需公眾場則必需出示電子健康證明「健康碼」——紅燈停、綠燈行。

「健康碼」技術要求使用者通過網頁自行申報戶籍、居住地、旅遊史與健康狀況,填寫是否接觸疑似或確診病患等問題。而後,系統將基於回答生成個人專屬的二維碼。二維碼將對照風險值的高低,對使用者身體狀況作出直觀評估,並以紅、黃、綠三色呈現。

其中,綠碼表示可在杭州進出、通行;顯示紅碼者,實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離,在連續申報健康打卡14天正常後,將轉為綠碼;顯示黃碼者,進行7天以內的集中或居家隔離,在連續申報健康打卡不超過7天正常後,將轉為綠碼。

疫情當下,「健康碼」已成為公共場所人流管控的重要工具,並因省時高效而廣受好評。

這項技術最早由大陸科技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螞蟻金服」開發,搭載「支付寶」應用平台實現;目前已覆蓋超過中國大陸200個城市。另一互聯網巨頭騰訊後亦效仿,在其應用程式「微信」推出相關頁面,經統計亮碼人次已超過五億。

此外,中國大陸三大移動通信公司、交通部門及互聯網公司亦在疫情期間積極合作,密切追蹤用戶行跡及接觸狀況,令跨省跨境人員管理與密切接觸者追蹤成為可能。

此舉實際上與新加坡及南韓掌握確診患者行蹤原理類似。據《紐約時報》報導,新加坡推出了一款名為TraceTogether的應用,使用藍牙信號探測附近的手機,幫助當局尋找「密切接觸者」。新加坡衞生部則在網上公布的每個確診患者的信息細節,當中更包括患者之間的關係。

另據《華爾街日報》日文版披露,南韓政府通過收集患者信用卡刷卡記錄、手機定位與出入境資料等信息,重組病患的活動路徑,向社會大眾實時發送預警信息。

數字防疫引發隱私安全擔憂

事實上,「大數據」科技手段正在亞洲疫情抗擊戰中發揮效用,儘管成效斐然,憂聲卻也頻起。

《紐約時報》,今年1月,南韓當局開始在網頁公布每位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者的詳細位置記錄。當中包含患者仔細信息,如這些人何時去工作、在地鐵裏是否佩戴口罩、換乘站名、接受病毒檢測診所的名字等。

然而,在韓國高度網絡化的社會,有部份網絡「暴民」利用政府網站披露的患者數據,識別出患者的名字,並對他們進行追蹤。據悉,南韓確診病患之一車小姐因個人信息被迫公開,深受其擾;她在臉書上寫道,「這件事對我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甚至遠遠超出了身體上的疼痛。」

因「數字防疫」涉及且收集大量患者的醫療、行跡及戶籍等關鍵信息,有大陸網友質疑,這是一次公民隱私信息的「大透明」,其又反問,疫情當下信息散落各處,但在後疫情時期,這些個人的私隱應該如何受到保護?

底特律地區的獨立隱私權學者克里斯·吉利爾德(Chris Gilliard)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指出,疫情期間部份國家採用科技手段以收集用戶數據是「是很奇怪的」,他又認為此做法是打着公共衞生利益的旗號,實際上給別人造成危害。

疫情肆虐,歐美如何部署數字抗疫工具

新冠疫情持續近四個月,主戰場已從中國大陸及東亞地區轉向歐美各國。為竭力控制人際傳播、遏制新冠肺炎蔓延勢頭,歐美各國亦在爭分奪秒部署數字工具。

《紐約時報》,英國第一個能向患者發出提醒的手機應用程式正在開發,而英國的衞生官員和科學家亦希望能儘快對此展開測試;報導又指出此項目與中國政府使用的跟蹤系統不同,強調有關計劃完全憑靠人們自願參與。

牛津大學的程式開發研究人員表示,有關應用程式將與國家衞生系統(National Health System)連結。參加項目的人將同意在疫情流行期間,或及後保留該程瓷共享的位置數據。而英國政府可以保證將刪除數據,指出「並且不會像韓國那樣完全公開被感染者的活動」。

另據大陸科技媒體「虎嗅」報導,美國政府正在積極與 Facebook、Google等科技公司與衞生專家合作,研究如何使用國民的電話位置數據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當中包括跟蹤人們行蹤,以確保國民均保持在阻止病毒傳播的安全距離。

Facebook的高管證實,美國政府對了解人們的運動數據特別感興趣,這些數據可以在用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手機收集獲得。Google週二晚些時候也證實,該公司曾與政府官員、科技巨頭和健康專家進行過對話;各方正在探索彙總匿名位置信息的方法,以幫助抗擊新型冠狀病毒,但強調這種合作不會涉及共享任何人的位置、運動和聯繫人信息。

儘管英美設想美好,項目卻暫無實質進展。科技公司最終能否實現對這些匿名數據的彙總處理,進而繪製出疫情地圖亦未有定論。但反在疫情迅速傳播的現狀下,病毒留給英美的研究時間堪稱緊迫。

受困於疫情肆虐,國家情況日益嚴峻,民眾的態度會否因此有所轉變?德國最新一項民調得出結論,70%的受訪者表示,為了遏制疫情,他們願意向公共防疫機構,提供體温等個人健康、行動數據以及社會關係等信息。

疫情背景下,防疫科技如與個人隱私安全抵觸,民眾是否應當顧全大局作出「犧牲」?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王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