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台灣,曾經有哪些建築?它們在哪裡?

  • 撰文:陳虹瑾
  • 設計:曾立宇
  • 攝影:張藍、蘇培基、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2018-06-12

美國在台協會(AIT)內湖新館今天舉行揭幕儀式。這座館舍造價約2.55億美元(約新台幣76億元),被稱為「全亞洲最貴的美國使館」。

從1949年兩岸分裂分治以來,美國一直在兩岸關係中扮演決定性力量,1979年以前,美國和中華民國保有正式外交關係,冷戰時期有軍事顧問團派駐台灣。美軍在台留下的宿舍、使館、機棚、油槽,建築,見證了美國大兵駐守台灣的歷史。在這一段期間裡,美國在台灣留下了哪些建築?哪些建築又已經拆毀了?它們背後都有哪些故事?

  • 地址:台北市長春街6巷2號

1950-1960年代,位於陽明山的美軍福利社(Post Exchange,PX),是位於台灣北部駐台美軍及軍眷的重要消費空間。福利社販售的食品、雜貨、日用百貨,是在台灣普遍無法取得的舶來品。當時便有了美國貨「地下經濟」:美軍士兵或服務於美軍福利社的台籍員工受人委託,以低價取得美軍福利社裏的商品,轉售後可賺取高額利潤。

台灣知名文史工作者「秋惠文庫」負責人林于昉受訪時指出,當時美國品牌「CAMAY」、「IVORY」的香皂,以及當時台灣看不到的「PLAYBOY」雜誌,都很受台灣人歡迎,多由美軍轉售給台灣商家,輾轉流入各「委託行」。例如在台北農安街的晴光市場,當時販售許多美軍福利社轉賣的舶來品。不過,這些商品的流通不限於台北地區;只要有美軍福利社的地方,便有這些美國貨。

資深文史工作者管仁健也說,台北市中山北路晴光市場一帶的委託行,賣的消費品還包括皮包、衣服、絲襪、香水,「那都是當時台灣禁止進口、就算你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此外,管仁健指出,美軍福利社也改變了台灣的飲食文化。當時台灣只吃得到「耕牛」牛肉、口感較老、如同嚼肉乾;但美軍駐台之後,由於美國牛肉口感較佳、佈滿油花,每當美軍福利社丟棄剛剛過期的牛肉,許多台灣人會去搶、撿拾這些牛肉。

林于昉也在《台灣時光機》中憶述:「美軍生活需要的舶來品,主要是PX(美軍福利社)販賣,因此輾轉流出來的香皂、洋菸、可樂、洋酒、花花公子雜誌等,炙手可熱,吃飯時,擺一瓶『黑截仔』約翰走路,那才叫走路有風!」

「在台美軍的活動遺跡不少,其一是1973年創立的『台北捷兔俱樂部』(Taipei Hash House Harriers),我20多歲時加入,是前期會員之一,跑步後,美國啤酒無限暢飲,太誘人了!這些啤酒,全由美軍的會員到PX購買提供。」他回憶,當時美國各大品牌的啤酒都是奢侈品,即使當時每趟進入俱樂部要花台幣100元,但衝著喝到飽的啤酒,眾人還是願意前往。

  • 地址:台北市凱旋路49號

離鄉千里駐守台灣,美軍俱樂部成為美國大兵在台灣尋找慰藉的「軍中樂園」之一。林于昉在《台灣時光機》中如是寫道:「成年後有一天,父母說要帶我去美軍軍官俱樂部吃飯看脫衣舞。父母親並非軍人,是透過飛官親戚,拿到會員證。那是售票的特別晚宴,席間吃牛排、喝香檳很熱鬧,吃到一半,人人騷動,全擠到舞台前,我視線被擋,只好站上椅子瞧個清楚。天啊,舞台上有一位洋人女孩正跳舞,動作奔放,那水蛇腰扭來扭去,扭到最後連衣服都穿不住,原形畢露一絲不掛了。」

林于昉表示,美軍俱樂部還分成軍官俱樂部和士官兵俱樂部;位於北安路的軍官俱樂部(美僑俱樂部)比較好玩,室內還配有吃角子老虎機台(拉霸機)。

位於陽明山上的美軍俱樂部是1950-1960年代駐台美軍和軍眷的社交活動空間,當時為駐台美軍子女娛樂交誼的「草山青少年俱樂部」(Grass Mountain Teen Club)。建築外觀為一層樓的紅色磚造建築,配有戶外游泳池。美軍於1979年後撤退,該俱樂部舊址被太平洋聯誼社接手,擴建為「陽明山聯誼社」,成為配有兩座泳池、一座網球場,是會員制的俱樂部,2008年歇業。

荒廢近10年後,台北市文化局與委外招摽,歷時兩年、砸下新台幣一億,民間業者保存建物外觀原貌,再將內部打造為美式鄉村風。去年初,荒廢多時的美軍俱樂部以美式餐廳面貌重新開幕,原本的游泳池成為酒吧,店名仍然保留了「美軍俱樂部」。

在白先勇原著、曹瑞原執導的電視劇《一把青》裡有這麼一段情節:女主角朱青為了活下去,逃難到台灣後靠著在北投幫美國人洗澡維生,後來成為美國軍官的情婦,在美軍宿舍同居。

一回,國軍飛官小顧去找朱青,朱青讓小顧在庭園裡燒掉自己亡夫郭軫的遺物,並對小顧說:「通行證給你,收好,這裡不是隨便能進來的,以後可以來找我玩。」小顧接過通行證,一臉不屑地將它扔進火裡。從這張通行證,便能一窺當時美軍宿舍戒備之森嚴;而朱青背後的如茵綠草庭園和美式樓房,便是今日仍位於陽明山的美軍宿舍C277。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興建緣起為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成立美軍顧問團並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海。1952年起,美方以美援資金徵收當地農地、興建西式住宅,供美國軍人、軍眷居住。紅磚平房是這些宿舍群的特色,全區建築物及配置都標誌著50年代「美國南方城郊住宅」直接移植台灣的案例。

宿舍群全區佔地超過4萬多坪(相當於142萬平方呎、13萬平米),是美軍駐防台灣的重要歷史見證。當時在陽明山蓋有217棟美軍宿舍,目前僅存100多棟,但仍然是全台規模最大,區塊最完整的美軍宿舍聚落。

近年,美軍宿舍群所有權人台灣銀行釋出並招租,吸引餐廳業者進駐,成為假日人潮聚集的新商圈。但也有文資團體質疑台銀和台北市文化局疏於管理,讓商業行為破壞昔日的歷史景觀。

  •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七段181巷23號

天母白屋建於1953年,是美軍駐台期間興建的美軍宿舍。國民政府於1950年代協助美軍在天母及陽明山興建美軍宿舍群,中山北路六段至七段先後建有200多棟美軍宿舍,近年陸續被拆除出售,目前僅存一棟。

天母白屋的外觀猶如50年代美國郊區住宅,白色外牆雨淋板、黑色屋瓦、歐式煙囪,配備壁爐、外露石壁龕,屋外配有美式庭院。所謂白屋,其實外牆原為常見的磚紅色系,數年前台灣偶像劇《愛情魔髮師》在此取景,將原先深色外觀漆成白色,成為劇中的「忠南理髮廳」。

2005年,白屋成為市定古蹟;2010年後被納入「都市空間再生計畫」(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並且委外經營。目前,白屋已對民眾開放,甚至有民眾看上白屋的美式異國風,特意在此舉辦戶外婚禮。

  •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這棟仿美國南方宅第、維多利亞式的兩層洋房,建築內採台灣少見的頂樓壁爐與整體內嵌沙發設計。宅第於1925年開工、1926年啟用,原為日治時期的美國駐台北領事館。二次大戰後,這棟洋房陸續作為美國駐台北領事館、美國駐中華民國台北總領事館、美國海軍武官處和大使官邸。

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官邸荒廢了將近20年,直到1997年2月20日,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2000年,在台北市政府將它整修完竣並定名為「台北之家」。目前,該建築由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管理,設有「光點台北」電影館,一旁的庭園區域配置戶外咖啡座,屋內則有書店與電影沙龍、多功能藝文廳,是台灣北部的藝術電影據點之一。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34巷7號

位於台北市信義路的「海軍輔助通信營區」(Naval Auxiliary Communications Center,NACC),原本是美國中央情報局駐台北機構所在地。

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根據《台灣關係法》,授權成立「美國在台協會」,繼續「美國人民與台灣人民之間的商務、文化及其他關係」,在台協會台北辦公室就使用了信義路的美軍顧問團團本部原址,一直到2018年6月搬遷到內湖新館。

  • 地址:桃園市大園區建國十一村129號

1962年至1974年的冷戰時期,美國中央情報局與中華民國軍方合作進行一項針對中國大陸的空中偵查計畫,由美方提供飛機和技術支援,中華民國空軍成立第35中隊,執行美國中央情報局交付的高空偵測任務。

第35中隊是空軍秘密偵察部隊,駕駛U-2偵察機,隊徽是一隻黑貓頭像,因此別稱「黑貓中隊」,對外以「空軍氣象偵查研究組」宣稱作掩護,駐紮在桃園空軍基地。在1961年到1974年之間,黑貓中隊28位飛行員共計完成220次高空偵查任務。

「當年只有美國人、英國人、台灣黑貓中隊人員飛過U-2機,」航空史研究者李人岳指出,冷戰時期,英美軍事交流關係良好,但英國飛行員從未前往中國大陸出過任務;美國在1960年發生U-2機遭蘇聯擊落事件之後,CIA還是有美籍U-2飛行員零星執行偵照中國大陸任務,但多數改由台灣飛行員進行主要偵照任務。

黑貓中隊基地相當一部分建築目前仍然完整保存,包括修護棚廠區、機堡、飛機棚廠、照相技術隊營舍。只不過,今日機棚上留有的標誌,是隻紅狐,而非黑貓。

「當年絕對不會把(黑貓中隊)的logo掛出來!」李人岳指出,黑貓中隊機密等級高,機棚外不曾掛出logo,僅在部隊內部(隊員衣服繡章、紀念牌)才會出現黑貓標誌。黑貓中隊解散後,機棚被空軍的另一支紅狐中隊挪去使用,這才掛上紅狐的logo。直至今日,大大的狐狸頭仍高懸在機棚上方。

文化部長鄭麗君在2016年視察機棚時表示,黑貓中隊基地擁有豐富軍事歷史文化價值,更擁有冷戰時期不同族群的情感,已納入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未來將可望成為軍事文化教育、體驗營區。

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最初於日治時期興建,美軍駐台後由美方出資擴建,1958年,完成跑道、滑行道、停機坪等主要工程。在越戰期間,曾經是美國在遠東的最大空軍基地,並駐有B-52轟炸機。

李人岳指出,當時停在清泉崗機場的美國加油機,加滿了油飛到關島附近,在空中替美國轟炸機加油。美國協助台灣擴建清泉崗機場,政治意義上來說體現了冷戰時期的「台美同一陣線」,台灣成為美國的東南亞圍堵政策的據點。

美軍駐防16年期間,基地完成了許多因應美軍食、衣、住、行、育樂及作戰訓練的設施。美軍營舍在建築外觀上成H型樣式,外牆及屋頂使用鋁質浪板建造,搭配傾斜對稱屋頂及木質門窗,為美軍駐清泉崗基地廣泛使用的獨特建材。目前,現址仍保留當時的室內衛浴設備及照明燈具。

2010年,國防部撥款籌備成立「美軍駐清泉崗基地足跡館」,將清泉崗基地內的廢棄的仿巴洛克外觀美軍教堂改建而成博物館,展出許多美軍在台史料。

  • 地址:台中市清水區楊厝里頂三庄路10-1號

原是日治時期建設的「公館機場」,美軍駐台後爆發越戰,台灣成為支援越戰的中繼點。1960年代,美軍進駐公館基地,1966年修建「大楊油庫」,提供美軍轟炸機用油儲油與使用。1979年斷交後,大楊油庫也遭廢棄。

初期油槽數原有7座,油庫總面積佔地約16公頃,每座單元由直徑約28.4公尺,高約16公尺之儲油槽以及東西向長約78公尺,南北向長約79公尺,牆高約1.5公尺之防溢堤構成。2000年,大楊國小遷校於現址,當時地上仍保留7座油槽,目前只保有一座儲油體。

  • 原址:台北市忠孝西路、中華路口

1954年,美國大使館從中山北路遷到北門附近的中正路(後更名為忠孝西路)與中華路交會處的一棟二層洋樓。

中華民國與美國的所有外交事件,都環繞著美國大使館進行。其中發生在1957年的「劉自然事件」,是這段歷史中罕見的一頁:

1957年3月20日晚間,中華民國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少校學員劉自然參加朋友婚宴後返家途中,於美軍宿舍公寓外被槍擊身亡。開強的嫌犯是美軍上士羅伯特·雷諾(Robert G. Reynolds),雷諾聲稱他是以為有人偷看其妻洗澡才向劉自然開槍,但全案疑點重重。美軍軍事法庭最後認定全案是誤殺,雷諾無罪。

劉自然的遺孀於5月24日上午身著黑色喪服到美國駐台北大使館門前抗議,另有不少台北市民在大使館附近圍觀,下午開始,聚集民眾朝大使館丟石頭,高喊「殺人償命」、「打倒帝國主義」等,並以石頭、磚、木棍攻擊美國大使館。民眾又翻牆而入,砸毀美國大使館中的汽車、家具,燒毀部分文件,還毆打使館人員。

美國駐華大使藍欽向中華民國外交部提出抗議,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召見藍欽並道歉。不久,參謀總長彭孟緝、台北衛戍司令黃珍吾、憲兵司令劉煒、警務處長樂幹先後被撤職,俞鴻鈞內閣亦告倒台。

這起事件凸顯美軍駐台人員與本地居民生活水準上的落差所造成的摩擦怨懟,以及美國駐台軍人享有外交官待遇、不受中華民國法律管轄所衍生的矛盾。

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美國大使館於同年2月28日關閉。原有建物在1989年遭到拆除,並改建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16層的鋼骨大樓,1992年起正式用作財政部台北市國稅局的辦公大樓。

  • 原址:台北市中山北路,現今花博公園美術園區一帶

1951年,美軍顧問團(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MAAG)駐台,1954年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軍隔年在台成立駐台美軍協防司令部。 駐台美軍最高時達到2萬人,在台享外交豁免權。

美軍顧問團依照中華民國軍方編制,於總團下分設陸軍、海軍、空軍及聯(合後)勤四個顧問分組,全盛時期在外島的金門、馬祖也有美軍顧問。美軍顧問團是遷台後國軍的組織及整訓最重要的外來援助,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撰文陳虹瑾
設計曾立宇
攝影張藍、蘇培基、臺中市文化資產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