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評論
評論|
《聲生不息》的「國貨港樂」:停在懷舊的風裏,和真實的香港越走越遠
當香港面目全非,獻禮回歸25週年的《聲生不息》捧起「港樂」懷舊。弔詭的是,中國和香港流行音樂的關係,也是前所未有的疏離。
評論|
方可成:中國「自媒體」十年——流量生意,一地雞毛
自律的缺乏,使得這個行業只存在「還沒有遭遇鐵拳」和「已經遭遇鐵拳」兩個狀態。
評論|
「最後一代」作爲一種中國式抗爭:沒有行動的反抗能激起火花嗎?
「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嗎?」
評論|
劉文:台美教會槍擊案——中美衝突下失語的台灣傷痕,與受限的仇恨框架
在美台灣人在面對何種壓迫,又可以是何種橋樑?
評論|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與地方政府的「公司化」——評蘭小歡《置身事內》
對過去20年的中國經濟模式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解釋,但卻在「對不對」和「怎麼辦」的問題上刻意留白。
評論|
「孩子是這場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國疫情封鎖措施的得與失
德國政府實施了成本巨大的防疫措施,但最終是兩敗俱傷的結局——高風險群體大量的死亡,兒童和年輕人成爲了「失落」的一代。
評論|
當「大白」遭遇《憲法》——上海疫情中的法治假面
有了這次被民眾引用法律反駁的經驗,當局會肯定通過修改法律或者頒布「解釋」擴大警察權力的必要。
評論|
「潤」加十年記:我一度逃回中國,最終又回到加拿大入籍
這十年,自己的運氣到底如何?我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自己堅持了下來。
評論|
產業鏈外遷、脫鉤加速:政治抗疫下中國經濟不可逆轉的代價
如果極端的封城清零政策持續下去,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存在長期的不確定性,不大可能恢復正常。
評論|
再見,哈伯瑪斯——德國是時候與戰後的「和平主義」告別了?
哈伯瑪斯們的歷史經驗與反思不應變成僵化的教條,以及「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要多」的優越感。
評論|
羅訴韋德案要被推翻了麼?——美國女性墮胎權及其政治鬥爭的歷史脈絡
這五十年來,羅訴韋德案令墮胎權從生殖自主權的鬥爭轉變成了一場捍衛司法判決本身的鬥爭,這使我們忽視了一些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評論|
香港準特首李家超,選舉工程及競選政綱中的隱藏議程
香港政府過往分權分責、著重透明度的問責制執政精神,也很可能加速走向集權式領導。
1
...
34
35
36
...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