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國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要求一、二年級不能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原則上只組織一次期末考試。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布、不傳播,不得根據考試成績設置「重點班」。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是否真的能緩解內卷、降低育兒成本,又觸及到中國應試教育系統的哪些痼疾?這個9月,端傳媒推出「中國教育專題」,試圖從教培行業、職校教育、創新教育等領域回答上述問題。今天是專題的第二篇,探討中國職校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培養出具備職業技能的畢業生。
整整十年前,我在《南方週末》參與撰寫了一篇題為《「倒賣」學生工——富士康「團購」,職技校批發》的文章,當年這篇報導的背景有兩個,其一是沿海地區企業用工成本上漲,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進行產業轉移,其二是富士康各地工廠連續發生農民工自殺事件。
在重慶富士康一個多月的卧底調查發現,大量使用學生工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解決「年輕、廉價而馴服」的勞動力供應問題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職校學生以實習的名義進入工廠,企業不需要像社會招工那樣簽訂勞動合同併購買社會保險,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另一方面職校老師會進駐工廠,利用自己的權威協助管理,學生如果有違背紀律的反抗行為,可能招致扣發畢業證的處罰。這兩方面因素導致在過去十年,學生工問題不但未能得到有效地治理,反而隨着人口紅利的消失愈演愈烈,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在普遍使用學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