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經濟展望時間。作為一門中國特色的經濟玄學,GDP(國內生產總值)預測背後的政治經濟邏輯與暗含假設,可能比數字本身更重要。
主流預測背後的假設
預測中國GDP是一門不折不扣的「玄學」,原因在於這其中涉及兩個問題:第一是你認為中國經濟當前的增長潛力是多少?第二是你認為政府在當期的增長目標是什麼?
GDP是單位時間內一個經濟體內所有經濟活動的貨幣價值綜合。這個統計方法本身當然很不完美:現行統計方式不考慮環境資源的損害,對於服務行業和數字經濟的統計有很多問題,與人們的實際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很難說有什麼直接關係。但這一系列缺陷並不妨礙GDP成為經濟學中最常見也最實用的統計方法。道理很簡單:GDP的概念和方法全世界(基本)統一,也有較長的數據歷史,這對於進行跨地區和跨時間的經濟研究非常重要。在大部分情況下,GDP增長的變化,也比其他任何經濟指標都更能反應一個經濟體的大致運行情況。
但預測中國GDP又是一門不折不扣的「玄學」,原因在於這其中涉及兩個問題:第一是你認為中國經濟當前的增長潛力是多少?第二是你認為政府在當期的增長目標是什麼?兩者都非常重要。前者決定了經濟的「自然增長」中樞和軌跡,而後者則決定了短期的波動程度。但回答這兩個問題在中國卻需要非常不同的技能,因為前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後者則是一個政治問題,甚至是博弈問題。
增長潛力和政府增長目標並不總是一致的。假設中國的增長潛力是6%,但政府出於某種原因,需要在明年達到10%的增長——這完全有可能。政府可能通過強力的短期干預——比如實施大規模的財政或者貨幣刺激措施來把短期增長大幅推高。但這麼做往往意味着劇烈的波動,大規模經濟刺激,通常都以推高債務和擾亂經濟結構為代價,這在中長期就會形成對於增長的拖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今年十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預測中國2021年經濟將增長8.1%;彭博(Bloomberg)12月的經濟學家問卷調查對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中位數是8.2%;市場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的最新預測是8%;而中國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則在近日對媒體預測,2021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約為7%-8%。
主流經濟機構目前對於2021中國經濟預測目前非常接近,基本都在8%左右,這反映了兩個假設:第一是中國產能恢復速度領先其他國家兩個季度左右,因此可能在2021年上半年就可以回到疫情之前的「自然」增長軌道,而中國當前的自然增長率正在逐步下降。第二是政府的經濟刺激意願有限,因此經濟增長潛力與政府政策目標較為接近。
2020年,中國贏兩次?
2020年中國全年的增長結果懸念已經不大,大致可以確定在2%左右,並且極有可能成為今年全世界唯一錄得GDP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由於2020年已經出了11個月的數據,因此中國全年的增長結果懸念已經不大,大致可以確定在2%左右,並且極有可能成為今年全世界唯一錄得GDP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根據IMF的預測,中國全年將增長1.9%,同時世界經濟將整體萎縮4.4%,美國萎縮4.3%,發達國家整體萎縮5.8%。
此消彼長,中國雖然在2020年也遭遇了經濟重創,但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比重卻得到了提升:如果用購買力平價計算(考慮到不同國家物價水平和購買力的不同),中國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將從2019年的17.4%快速提高到2020年的18.6%。而美國的比重,則基本沒有變化(2019年15.9%,2020年16.0%)。以其他方式計算,中國目前在名義GDP規模(IMF預測為14.9萬億美元)上仍然落後於美國(20.8萬億美元),但2020年中美經濟之間相對增速的變化將兩國的差距拉近了近一萬億美元(按照今年之前的情況,中美之間的GDP差距大約每三年縮小一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疫情將中國經濟規模追趕美國的時間,縮短了兩年)。同時,如我此前在文章中寫過的,2020年下半年中國產能的快速恢復,造成了中國企業在不少出口市場中的份額擴張。
一場疫情下來,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反而加強。也難怪有不少人戲稱疫情成就了中國特色的「雙贏」——「中國贏兩次」。從短期來看,這似乎沒有錯。但這樣的情況是否能夠持續到2021年,乃至更遠的將來呢?
中國的增長潛力是多少?
2020年中國的一系列經濟結構變化將在長期削弱增長潛力。例如北京在今年隆重推出的「雙循環」政策,根本邏輯是犧牲效率求安全。
2020年因為疫情衝擊的關係,在數據上是一個「例外」的年份。2021年全球疫情會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控制,經濟向常態化回歸,是大概率事件。但我們今天說的GDP增長,皆為「同比」增長。也就是,當一家新聞機構報告說「中國2021第一季度增長6%」時,指的是「中國2021年的第一季度經濟比2020年的第一季度增長了6%」。這裏就涉及一個基數問題。解讀2021年任何經濟增長數字都需要考慮到2020年,特別是上半年的低基數影響。
表面來看8%似乎很高,但如果考慮2020年2%低增長,那麼2021年8%增長實際意味着2020-2021年這兩年平均複合增長率為4.9%,這將刷新中國三十年來的最慢增長紀錄。
(作者更正:我最初使用算術平均方法,結合2019年GDP基數計算得出,如果2021年增長8%,則兩年平均增長率為6%。文章發出之後,在讀者提醒下我意識到此前方法並非最佳,因此改為計算複合增長率,在此感謝讀者指出。)
2020年中國的一系列經濟結構變化將在長期削弱增長潛力。在應對疫情期間政府大量依賴國企扮演「抗疫先鋒」和經濟穩定器的作用,國企按照政府指令,逆勢擴大投資和支出。這樣的做法接着抗疫「非常手段」的名義,實際上體現了政府對於國企改革態度的方向性變化。領導層開始強調國企「絕對不能否定,絕對不能削弱」,而中國的國企部門效率遠低於私營部門,因此這樣的 「國進民退」變化將勢必減弱中國中長期的經濟成長潛力。
類似的,北京在2020年隆重推出的「雙循環」政策,根本邏輯是犧牲效率求安全。「內循環」策略中對於「供應鏈安全」的強調,將引導中國企業建立利用率較低的產能備份,同時因為戰略和政治考量,而在商業決策中無法採取最優方案。比如,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出於「安全可控」考量,已經開始在供應鏈中儘量減少美國、日本的供應商比重——儘管這些供應商的產品和價格在市場上很有可能是最優的。這樣做的結果,放在宏觀經濟層面,就是削減潛在增長率。
中國官方也承認自然增長率下降這一事實。但是關於其程度的估計要保守得多,大多仍然在堅守6%這條「心裏防線」。一些研究顯示,中國長期(15年左右)的自然增長率很有可能已經低於5%,甚至在4%以下。
GDP目標的政治經濟學意義
中央政府不給目標,地方政府就會原地不動。這樣的邏輯放在其他國家,可能會顯得很荒唐。但是在中國,類似的觀點相當有市場。
關於中國是否還需要設定GDP目標這個問題,幾乎每年都在爭論。反對的意見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目標已經從「數量」變為「質量」。而僅從結果上很難區別「高質量GDP」和「低質量GDP」,因此GDP目標已經失去政策意義。同時,在地方政府的「錦標賽競爭」之下(地方政府官員晉升以經濟發展的相對排名作為重要依據),全國的GDP目標在地方政府實施中常常被理解為最低目標,而不是加總或者平均目標。因此地方政府常常有盲目追求GDP績效,甚至虛報GDP數字的動機。2017年,遼寧省在更換了主政官員之後,宣布對之前的GDP「擠水分」,一度出現年度GDP負增長23%的「奇觀」。
但支持者認為,在經濟困難年份,設定GDP目標仍有重要作用,否則地方政府有可能會「無所適從」。這個理論頗令人玩味,因為其中假定了如果中央政府不設定明確的GDP目標,地方政府就沒有實施「保就業、保增長」政策的動力,中國經濟因此就有「斷崖」墜落的危險。中央政府不給目標,地方政府就會原地不動。這樣的邏輯放在其他國家,可能會顯得很荒唐。但是在中國,類似的觀點相當有市場。而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往往對於中國的中央-地方政府關係和政治經濟體制有相當深刻的洞察,這很有可能是體制的長期剛性,讓人懷疑地方政府乃至市場是否真的有自我調節能力。
而北京當前採取的策略,則介乎上述兩者之間。十一月公布的一系列「十四五」規劃文件,引人矚目地略去了GDP量化增長目標,而代之以「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樣的彈性表述。而在以習近平本人名義發表的權威解讀中,則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說明:
「在徵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經濟增長速度目標,明確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文件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為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時,考慮到未來一個時期外部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存在不少可能衝擊國內經濟發展的風險隱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可能持續低迷,中長期規劃目標要更加註重經濟結構優化,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
用這樣的方法,北京試圖把GDP變成一個「不是目標的目標」。一方面提醒了地方政府,經濟增長仍然是有「底線」的——15年GDP翻一番意味着年均必須增長4.7%。而另一方面又極力淡化這個目標的剛性和短期約束性,平均每年4.7%,並不意味着每一年都要4.7%,有些年份高些,有些年份低些,都是可以接受的。一旦未來再遇到疫情衝擊這樣的「黑天鵝」事件,政府也有一定的騰挪空間。
但這樣的做法將非常考驗地方官員和政策執行者——GDP增速快,是否依然對官員的晉升有加分?一旦再出現低於4.7%的增長,政府是否真的能夠忍住不干預?如果GDP不再是最重要的指標,那麼應該看什麼指標?
既然GDP指標是一門「玄學」,那麼理解和執行,多少也需要一點「藝術」造詣。
不错的文章,感谢作者和端。
不过是否也要注意美国同样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摆脱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因而影响美国的经济效率这一现象呢?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在效率上的损失未必表现为一种明显的劣势?
好文章。另外
“购买力评价”是不是应为“购买力平价”
已訂正,多謝指出!
文章很棒,但想抱怨一下APP的美術設計。
APP文章是一章圖,上面印有文章的標題,但這篇文章所附的圖讓標題變的太模糊了。
台湾今年的GDP增长也有2%的样子
粉紅被戳到痛點就會扯別的事情,譬如台灣。看來這幾年中國的GDP真的,有點玄。
我猜平均增长率计算方式如下:(1.02*0.08+1.02+1.02-2)\2=0.0608
2020增長2%, 2021 8%, 兩年平均6%是如何得到的?
作者已在文章中修正數字,多謝指出!
@Unicorn 台灣近二三十年的經濟,常被人說是「景氣低迷」,所以請問,我們搭上的「中國東風」是什麼破風呢?實際上台灣依靠的,主要還是在美國領導的體系下自立自強的本領。所以共勉什麼的就不必了,我們堅定跟自由世界站在一起,謝謝。
台湾的经济的增长或衰退严重依赖中国大陆,台岛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实际上就是搭上了中国大陆的东风而已。
两岸政冷经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其实台湾绝大多数产业的竞争力也就那么回事,有些台湾朋友乘着风口挣了些钱就不知所以然了,就以为是自己牛逼了(看什么看郭董我说的就是你),殊不知台资企业那套也就靠着同文同种能在大陆玩得下去,结果一去了其他国家就会现了原型,免不了被工人打砸抢。
人世间绝大多数悲剧都是因为当事人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希望台湾同胞认清形势,一起共勉。
某些地方经济还是在依赖房地产,房地产三年之内就能给地方带来可观的GDP增长,官员可以借此获得升迁,等到房价涨到本地居民不能负担的时候,当时制定政策的官员已经调走,留下一个烂摊子给下一个官员,官员为了继续升迁,继续刺激房地产,再次升迁,如此往复,本地民众只能住在几十年的毛坯房,而住不进没有人的“鬼楼”
台灣應該也會是正成長
(還是台灣不是主要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