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黎明:「雖然⋯⋯但」——從話語分析看被歧視的日常

是一個怎樣的外部社會環境,是一個怎樣的權力規則,使得受訪者(可能也包括訪問者)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組織話語?

黎明:「雖然⋯⋯但」——從話語分析看被歧視的日常
2020年1月31日,中環。

(本文原發於 Matters , 端傳媒獲授權轉載。)

我的一位同樣來自大陸的友人最近分享了她的一個有趣而又尷尬的經歷。她有時會和一群本地友人活躍在較為前線的位置。有一晚,警察大肆抓捕,他們逃入其中一人家中暫避。這個家庭屬於拜年短訊中常說的「一團黃氣」,父母熱情地招待前來避難的「手足」,並和他們徹夜暢談。言談間父母二人都講了許多針對大陸人的歧視言論,在場的本地「手足」們也熱烈應和,無人想起圍坐一起的她正是一個「大陸人」。她猶豫了很久,擔心提醒對方的話會破壞這和睦的氛圍,但又實在難以忽略這種歧視言論給她帶來的異樣感受。終於,她鼓起勇氣小心翼翼地提醒大家,自己就是一個「大陸人」。

聽罷大家先是愣了一愣,隨即熱情地握起她的手說:「我們不是在說你,你已經成為香港人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