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作爲官方盛會的央視春晚,爲何一次又一次捲入「歧視」風波?

「『歧視』針對的是某個群體,但歧視的受害者卻是活生生的、差異的個人。」
2018狗年央視春晚小品《同喜同樂》自打播出便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以中國公司在肯尼亞承建蒙內鐵路為主線,來自肯尼亞、加納、烏干達等國的表演者與鄭愷、婁乃鳴、大兵上演了一出相親鬧劇。

專欄 Your Opinion 精選重要報導、爭議話題底下,讀者的評論、來信、或者獲得授權的個人臉書感言,整理成文並發佈,讓更多人可以讀到你的觀點,讓聲音穿透同溫層。歡迎你繼續在端APP網站寫評論,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寫信給我們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實睇,一條都不會走寶。

農曆除夕夜(2月15日)直播的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中,為頌揚中非合作修建的蒙巴薩港-內羅畢鐵路與中非關係而作的小品《同喜同樂》,因用中國女演員誇張化模仿扮演非洲人而被指涉種族主義(racist),其劇情設置也被質疑是展示對非優越感。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則在2月22日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這是「有人借此挑撥中非關係」。

中國演員婁乃鳴在小品中飾演一位非洲中年女性,其塗黑皮膚、誇張胸部臀部的裝扮被不少觀衆及媒體指責刻板印象和種族主義,而劇情設置中「非洲母親」對擁有中國籍女婿的渴望、用長頸鹿與猴子等展現非洲風貌的方式均被質疑是刻畫非洲的落後。然而,相關指控均在網路中短暫出現便消失,「春晚吐槽」、「春晚假唱」等十幾組詞語也受到屏蔽。

「中方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不久前的記者會中回答相關問題時表示,一些相關報導和評論有在借題發揮,藉此挑撥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係,「中非關係怎麼樣,中非合作好不好,非洲國家和非洲人民心裏是有數的。」

《同喜同樂》小品中的展示是無傷大雅的藝術化還是加深刻板印象的種族主義,成爲盛大晚會之後人們討論的焦點之一,讀者們也在端圓桌中試圖從小品本身探討「歧視」的定義及其養成環境。誰來判斷歧視?優越感是歧視嗎?封閉的信息、缺乏對個體尊重的意識、種族平權與性別平權在歷史中的缺失,是什麽造成了「春晚+歧視」的頻繁組合?

爭論:對春晚《同喜同樂》小品涉「歧視」的指責公道嗎?

「歧視」如何定義?

錯誤的認知會導向錯誤的行為,這就難說現在看起來「無害」的玩笑和自娛不會最終轉換成不知天高地厚的歧視。

by Fai

Alisafff:「在某種意義上,歧視和愛一樣,不是以動機來判斷,而是以被歧視者和被愛者的感受來判斷。」只是想說一下這裏自己的觀點。聖經裏有講,大概意思是我們要驗察自己的言行動機,動機是怎樣的,對方能感受得到,其實聰明人非常多。出發點在於內心。而「根據對方的感受來判斷」,就是把對方的需求放在前面,照顧對方的感受,兩者結合更好。

Fai:「歧視」有嚴正的定義,因種族、膚色、性取向、性別…而導致個人平等機會受到影響,叫「歧視」。這裏的指控要比「歧視」嚴重許多,叫「種族主義」,當中又不得不涉及「政治正確」的觀念。

我當然相信央視的節目沒有惡意(按他們以往的套路,最多是惡俗),要說有什麼惡意,也是對中國人最大的惡意,因為它的對象是中國人(和非洲人有毛關係),而呈現渲染一個錯誤認知,放在一個一輩子都不會遇見非洲人的中國人身上無甚要緊,但對有機會接觸非洲人的中國人來說,錯誤的認知會導向錯誤的行為,這就難說現在看起來「無害」的玩笑和自娛不會最終轉換成不知天高地厚的歧視。

如果實在不曉得界線該怎麼放,不妨用「政治正確」做一把尺,川粉最討厭「政治正確」,但在我看來,這是以共存為前提的最低限度的他律,讓你不需要每次尊重人之前都要大哉問為什麼要尊重人。

這次該記中國人一功,官方再怎麼荒唐,所幸這國家還有正常人。

小品中「非洲母親」的扮相合適嗎?

王程弘:老實說,外觀的描繪我真的不覺得會有冒犯的意思。印度人是黑色的,馬來人是褐色的,華人是白色的(馬來和印度同學告訴我的),這是我們的共同默契,沒有問題。問題是你用膚色去給人不同的待遇。而我相信,用外表或特徵去歸類某一種人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前提是那樣的特徵的確存在。

zteng:@王程弘: 但遺憾的是,這種形象是一種廣泛地指代,而不是對個別個人的描繪,而且並非僅僅是外表黑白紅這麼簡單。

曾經的外媒中中國人形象是無差別地以此形象形容中國人作為一個群體是吝嗇、狡猾、詭計多端、心胸狹窄的,除非誰會認為那樣的形象代表偉光正。這個假非洲人也是通過著意刻畫強調在中國審美觀裡的「不美」的特徵作為所謂非洲元素,來無差別地暗示非洲人粗鄙、審美「原始」、不「開化」,終日與野獸為伍,否則為何不設計一個深受法國文化影響、就算不富裕但也儀態大方、身材「主流」的中年婦女?這樣的階層在非洲絕不可能是鳳毛麟角,其時尚、審美水平多半還甩強國同階層幾百條大街。可是這樣塑造,這個小品就沒法排了。因為初衷就是要彰顯貢獻、恩施、先進、「文明」。

說了半天,就是說這是為了宣傳目的而有意識地、整體性地矮化、醜化非洲人,而不是「全非洲肯定找得出一個長得這樣的老太太」這樣的概念。

王程弘:@zteng 絕對明白你的觀點。那我想問一句,那麼敏感的時代,減肥成功的勵志廣告是不是也是歧視肥胖人?中國當局又該如何向國人宣揚中非之間的差異(這是很政治正確的事)?還是就全世界說我們都是好朋友,我們都是一樣的(這顯然不現實)。

「反對『歧視』這個定義」

輿論本身首先就帶有歧視非洲的目光,只有歧視的人,才能看到歧視。這就是一個歌功頌德的小品,給領導看的。

by Adam_S

Adam_S:反對「歧視」這個定義。

請大家開一個腦洞:將非洲黑人換成歐洲白人,白人婦女穿着民族服飾。喊到:「中國大大們好友善,來我們歐洲投資辦廠,解決了我們政府都解決不了的就業問題!再也不用罷工了!我愛中國!」

大家還會認為是種族歧視麼?我想並不會,只會說臭不要臉的作者真能跪舔。

輿論本身首先就帶有歧視非洲的目光,只有歧視的人,才能看到歧視。看到非洲朋友歌功頌德的場景,本身帶上了歧視的目光,意識到這不對(已經是進步了),然後動手聲討一下。

這就是一個歌功頌德的小品,給領導看的,各位平民請退下。

Pin_Ren_Huang:你竟然這麼想怎麼不會覺得這些黑人換成中國人,感謝過去西方列強來華投資現代化工業建設,也是一樣的意思呢?

Adam_S:@Pin_Ren_Huang: 我覺得是一樣的意思,歌功頌德。在作者看來,沒有歧視。在歧視者或者歧視自己的人看來,是歧視。

「優越感也是一種歧視」

我更認為此節目的目的不是侮辱非洲人,而是為了顯示一種「看,我幫了你很多的」那種優越感。當然,這種優越感也是一種歧視。

by 符號周

hunye:中國演員扮演非洲母親本身我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扮演的種種特徵例如過於誇張的屁股等等讓人覺得不舒服。並且塑造的形象我相信並不是實際非洲母親的形象,似乎是誇張中國人對其的固有印象,作為小品這種藝術形式不知道該說什麼好。而且,就算中國對非洲幫助很多,這種讓人一個勁的對你感恩戴德的姿態,非常厭惡。

釋放:其實一開始並沒意識到有什麼不對,後來第二天網上炸鍋,看到有人打了個比方,說如果美國人把臉塗成黃色,演中國人怎麼怎麼仰慕美國blabla,這才發現自己的認識也有問題。

大陸關於非洲的教育都是灌輸「非洲兄弟」這種觀念的,要說國人對非洲有種族歧視觀念我看未必,但把自己當成施捨者,以固有印象看待別人,從某種角度也是一種歧視,只是我們自己並沒警惕這種思想,近些年隨着國力發展還有愈演愈烈之勢,而演給上面看的春晚又把這種潛意識肆無忌憚地擴大了。擴展一下,不僅限於種族觀念,男女歧視,胖瘦歧視,南北歧視,都是近年春晚經常被拉出來鞭打的問題,只是要究其原因,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了。

符號周:@釋放: 同意你的觀點。很多國人對非洲及非洲人帶有很深的刻板印象和侮辱性的偏見,這個不假。但具體到這個節目而言,我更認為此節目的目的不是侮辱非洲人,而是為了顯示一種「看,我幫了你很多的」那種優越感。當然,這種優越感也是一種歧視,也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我看了之後會不舒服。

擁有8億觀衆的官方年度晚會,爲何頻頻陷入「涉歧視」的指摘中?

央視春晚是自1983年起每年均會在除夕夜舉辦的大型直播晚會,晚會持續4小時10分至5小時左右,節目包括獨唱聯唱、相聲、小品、舞蹈、魔術、戲曲等表演形式。近年來,其小品等語言類節目多次陷入性別歧視、婚戀歧視、地方歧視、相貌歧視等歧視風波中,2015年的春晚甚至被網民統計出44處涉及歧視的問題。

Jessicayc:歧視源於不了解,當你一直被灌輸「他比我低劣」的概念,而自己又疏於了解,結果就只會照單全收,對某事某地某人印象一直停留在鹹豐年前。

Solina:這其實是大陸沒有經歷過上世紀的種族平權、性別平權的結果(當時還在文革呢),加入信息不流暢和無處不在的misinformation,社會風氣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封建的,「人上人」、「家長式尊卑」,在這種環境下,做出如此這般的節目實在不足為奇。

rExxxxx:其實在一個資訊封閉的國度, 大家可以用的信息來源是很有限的。電視, 百度, 微訊歡天喜地稱讚中國好, 這幾天回去大陸過年特意轉去看西藏,新彊的電視台, 結果跟想像的一樣找來當地人不斷說政府多幫忙又蓋房又給津貼等生活大大改善了, 只差沒拜主席的雕像, 要不然我以為自己在看北韓的電視。這樣很容易被這些媒體引導, 但很無奈的是你根本不能從其他渠道接收訊息, 連VPN 最後一道牆都逐漸關上了。

泡沫:去年性別歧視,今年又出了種族歧視。我們先假定小品本身並非惡意,這仍然說明一個問題:在長期抗拒普世價值的情況下,他們甚至自己已經意識不到什麼事情是應該比較敏感的,什麼事情應該考慮一下部分群體的感受了。

wacao:節目本身的歧視不用多說,在一切節目都要通過審核的這國,能夠公開播出本身就代表意識形態符合宣傳需要。他們的本意未必是宣揚種族歧視物化女性或者其他什麼,而是潛意識覺得這些根本無所謂,這才是最可怕的。

從節目宣傳萬國來朝生活有希望,到網民圍攻吳彥祖劉雯甚至吳京,這國人的自上而下的精神狀態已經扭曲到足以跟正常人類產生生殖隔離。談及現狀長吁短歎,一旦提及這國馬上按下開關從心底裏湧出無窮自信,可笑又可悲。

我們的社會缺乏「尊重他人」的觀念。所謂「尊老愛幼」、「尊師敬長」等官方讚揚的價值觀,更多地是傳統延續下來的對秩序和等級制度的服從,而不是自由主義式的對個體的尊重。

by Litian

Litian:我們的社會缺乏「尊重他人」的觀念。所謂「尊老愛幼」、「尊師敬長」等官方讚揚的價值觀,更多地是傳統延續下來的對秩序和等級制度的服從,而不是自由主義式的對個體的尊重。試看大陸殘障設施(之敷衍)、飯店(甚至是高校食堂)的素食選項(之不存在)、輿論對與常人不同但無害的個人傾向之不包容… 這是一個忽視個體需要的社會。誠然,「歧視」針對的是某個群體,但歧視的受害者卻是活生生的、差異的個人。這樣一個連對人的最基本的尊重都不存在的社會,又如何能期望主流敘事尊重個體的身份呢?須知這是一個習慣於無限制地入侵私人領域、不把個人自由當回事的政府。官方話語如此,社會風氣也是如此,作為兩者互動「最高」表現形式的春晚,產出這種節目絲毫不令人意外。

小波曉波:@Litian 中國政府和中共無疑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來走出前現代,不是民選的政府恐怕會走得很難,如果不是退回去which is actually happening. 將問題歸咎於專制政府很容易,但every nation has a government it deserves, 有其民則有其官,民眾是否也要躬身自省是否有歧視他人,有否努力將自己對社會議題的看法清晰有效公開的表達以期政府改進?如果大家都選安全的事的來做,再換一個政府就會有不同嗎?在中國現在所見的城鄉/地域/語言/階級/膚色/貧富/種族歧視(無論正向逆向)中,很多民眾未必自知。我很欽佩那幾個小女生們,她們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反性騷擾等議題。

Litian:@小波曉波 你說得很對,大部分百姓對自己的偏見是無知的;但既然無知,便無從反省。我有兩點不同意見:你說「歸咎於專制政府…」,一是我們的政府應是威權而非專制,二是「將問題歸咎於犬儒的百姓」同樣很簡單。

我的判斷是,在這個問題上政府負主要責任,這跟你說的「個人和社會同時負有自我反省的責任」是兼容的。我相信百姓從來不會「deserve」一個「壞政府」;一個政權的形成固然會受當時社會因素的左右,但並不能說百姓應對其產生的政權「負責」(因果上的責任,hence “deserve”),更不能說其後未經選擇便出生在其統治範圍內的人都負有同等的責任。我們的政府對民眾的世界認知、價值形成和社會風氣有着主動、深刻、長久、系統的影響(姑且不說「扭曲」)。不過,「對於這樣一個政府,我們能些做什麼?」

你關於民眾自省的觀點可以用來回答最後那個問題,只是我不太確定在一個政府壟斷文化市場、嚴控輿論、削弱社會組織的環境中,個人的努力究竟能有多少成效,這恐怕也是許多人對中國前景感到悲觀的原因之一。

小波曉波:@Litian: 非民選政府與民眾的因果關係的確更加複雜. 民眾的確可以因為無有效選票而拒絕為政府的錯誤/罪過背書. 但換一個角度看, 有效選票未必是民眾參與公共事務和影響黨國施政的唯一途徑, 如果民眾未嘗試通過選票之外的其他方式, 那民眾就未盡到自己的責任. 我完全了解在當下中國做一個清醒者之難, 80年代的韓國人和台灣人有相似的記憶, 後人或他國之人說起來似乎只是遙遠的傳說或者別人的故事, 可能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頭頂的壓抑與呼吸的桎梏。

但, 政府裡面也是一個個的人, 是人就有可能改變. 我在中國所接觸過的政府官員大多都分清對錯, 有些選擇自己不做或者少做錯的, 有些或被動或半推半就. 當然也有不要底線的. 如果是我的話, 我大概會: 翻牆看世界 — 與身邊的人分享 — 與身邊人討論公共議題( if I can ) — 嘗試有效地在公共領域發出自己的聲音, 但控制風險是首要. 我慶幸自己在民主國家, 不需要第一步, 也不會有太多安全方面的顧慮. 如果您沒聽說過的話, 有個”編程隨想”可以多看看。

思想如種子, 灑下就自己成長. 即使是最黑暗的年代, 您的存在即是反抗。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