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好青年荼毒室:笑什麼? 你也是罪人

「什麼?我又不是像那些大富豪一樣,在過一種窮奢極欲的生活。我不過是每天買罐可樂,放假去趟日本。何錯之有?」

如果您願意付費成為我們的端會員,請按:這裏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大家都過於執著「捐款」一詞,但其實作者想說的是有「幫助」的道德責任,形式是另一個討論。「捐款」不一定是直接援助,可以捐給一些授人以漁的機構。說到底,這篇文章不是處理「幫助」的形式,而是有沒有責任去「幫人」。

  2. 樓下的大大們,不要對作者罵得太兇 (微笑)…… 作者有善意的出發點,只是說得太學術太高深。哈……作者不用長篇大論了,孟子老早說了“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孟子講得很清楚,惻隱之心並非有甚麼利益,不是為了結交孺子的父母,不是為了社會鄉親父老的壓力。沒有這種惻隱之心的,不是人。孟子比作者高明,因為惻隱沒甚麼複雜,他從人的自然內在本性,人之所以為人,惻隱之心幾乎是天生的,無條件的(unconditional),是不用萬字論文解其所以然。作者出發點很善良,說我們也有道德上的責任讓世界苦難中的人活得更好。但若果一旦我們有這個很經思考化過程才產生的東西,嚴格來說,就不是自然的惻隱之心了,只要是經人思考的東西,一定有千萬種理由,上億種情況可以來個華麗轉身!作者所提的“道德價值比較”,孟子直截了當又堅強說:那是自然反應呀!沒有的,他不是人!
    是的,那十個幾對小悅悅見死不救的人,孟子的標準下,他們不算是“人”,跟草原上的野獸沒兩樣。惻隱之心之心,人皆有之,不用口水多多論述。我常看這類新聞,好奇百思不得其解的,卻是為何現今社會的人都變成這種野獸?惻隱之心既如孟子說,這麼build-in,怎可能會消失?這才是當前的哲學問題。

  3. 看來按作者的意思,只有三餐無以為濟的人才不是罪人,不用解釋了,越描只會越黑,這篇文章想要警世最後只突顯了作者對主題無知而遭人撻伐。

  4. 人都是利己自私的,至少从经济方面考虑。这种现象因出身、天赋的不公,和社会的分配不公而更加凸显。

  5. 先把「道德」是什麼說清楚再談其他

  6. 這篇文章確實是有失偏頗,許多地區的貧困落後不是由於一般人的漠視。而是多個系統的結構性問題。

  7. 为什么不去捐款呢?这个我觉得可以从享受的角度考虑。
    首先,捐款救助别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买一瓶汽水、一件新衣服,这是物质上的享受。人需要先满足物质享受,才有精神上的需求,类似于我们需要吃饱喝足才会考虑读书、看报、电影等的消费,也就是说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同步的,精神消费是更高层次的消费。
    其次,精神产品因为人与人的不同,在与物质产品交换的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等价关系。类似于,土豪愿意买一块金项链却不愿买一本书;数学家愿意不吃饭不睡觉也不愿浪费那一时的灵感;环保志愿者、医疗志愿者不要工资也愿意为所有人的环境、贫困地区的人服务。这说明对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来说,精神产品能够体现较高的价值而与较少的物质产品交换。
    第三,人是自利的动物,而道德的要求是利他,所以只要让人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而让利于别人,人就会感受到巨大的痛苦。所以不单对不同人道德产品是不等价的,对同一个人来说,对自己的消费也要较给别人花钱来的痛快。举例来说,就是买给自己的饮料较捐款给别人的钱价值更高,虽然他们的价格是一样的,但是对付钱的人而言,买饮料得到的享受更多,因而饮料的价值也更大。再举个例子,假如买一瓶汽水和给乞丐一元对一个人而言得到的享受是一样的,那么买汽水花费的3元和给乞丐的1元对这个人来说在价值上是相等的。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给40元给乞丐不就相当于我买了40瓶汽水吗,这样我相当于用了40元得到了价格120元的享受,但是这与我们的经验不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给乞丐钱这种行为的所得的享受,会因为给乞丐钱的钱的增加而极速的贬值。也就是说虽然你给了乞丐40元,但是只相当于你买了2瓶汽水所得到的享受(汽水是贬值速率较低的商品),因为每个人手中的钱都是一定的,所以一个人会用他手中有限的钱来得到最多的享受,也就是表现为我们经验中的多买汽水,而给乞丐2~3元。
    如果说你认同我以上的观点,人都是自利的,而且人的欲望又无限的大,文章作者所说的现状不是永远都改变不了了吗?不是的,我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
    1.因为这个世界的财富还在增长,而物质享受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得到满足而效用降低,这时就会有更多的人追求精神享受,表现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可以看到的是当今世界捐款较多的都是富裕国家的人民。
    2.通过道德教育提高每个人的道德水平,以此来提高精神消费的效用,较低物质消费的效用。但是这种教育我想应该是鼓励性的而不是批判性的,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而不是批评的话。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捐款来改善贫困地区的人生活状况的方法,我并不是较高层次的道德,捐款给贫困地区的人是在损己利人,而贫困地区的人接受捐款是在损人利己。我想这并没有实现较高层次的道德,也就是利人利己。中国有句老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可以用在慈善这里,如果我们不能帮助贫困地区的让他们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贫困地区变成富裕地区,那么这种现状就永远不能改变。但是慈善人士也的确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慈善事业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还需要慈善人士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改变世界。
    当然,对于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我想我们还是要有更大的同情心,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些人是不适合工作的,这些在市场经济中没有竞争力的人可能不得不作为这个社会的“懒人”,如果说对这些人我们强求他们和我们一样竞争,从道德上来说并不正当,但是我们又必须保护这些人的人权,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因为某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有一天和他们一样,保护这些人的人权也就是保护我们每个人的人权。
    还有就是类似小悦悦这种需要这个社会应急救助的人,对于这个社会普通成员,我们是通过保险的方式来应急保护他们的,但是对于小悦悦这种社会弱势群体,我们保险制度并没有覆盖到他们。小悦悦的死,我想既是道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就算我们让每个人的道德水平都提高到不会见死不就,看到了小悦悦的受伤的第一个人就把小悦悦送到了医院,那么医药费又该由谁来支付呢,如果说由送小悦悦来的人支付,只会让这些有较高道德标准的人受损,结果没有人会去救别人,这只会让小悦悦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或者说,如果不但对小悦悦的医药费由社会来支付,而且对救助小悦悦的人还有奖励,我想这种现象会有很大的改善吧。

  8. 作者將一切不救助他人的行為理解為“冷漠 / 無責任感 / 道德低下 / 過著好生活”的人的恶性,卻沒有想過路人“救了他我會不會被污衊成兇手”的內心恐懼。不是把自身至於道德制高點就可以以為不作為等於冷漠,應該想想該譴責的是青年的“冷漠”還是令人無法伸手的社會。

  9. 我靠,作者某论坛老资历呀。居然会用"笑什么,畜生,你也是中国人"那个梗。我毫无罪感,因为那些也不是我造成的,不过是也懒得去解救,要怪还是怪宇宙本身分配不均以及那些政治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