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賴至威:其實,台灣沒那麼需要機場捷運

捷運的建置成本高,要有足夠需求才不會形成財務負擔;但機場本身無法提供如此龐大的需求。

台灣的桃園機場捷運即將通車。如果搭乘直達車從台北車站前往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全程需35分鐘左右。從機場捷運的本質來分析,以及比較其他幾個國外「機場捷運」的現況,會發現桃園機場捷運可能將會是台灣虧損最嚴重的交通建設。

機場捷運,常見財務虧損

桃園機場捷運不是台灣第一條「機場捷運」,前總統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規劃文湖線繞了一大圈,只為了能繞進為松山機場而設置的「松山機場站」。2016年12月,松山機場站的每天平均旅客人數是10957人,在台北捷運108個車站中排名第96。高雄捷運的「高雄國際機場站」則是5478人,在高雄37個車站中排名第25。兩者人數排名都明顯落後。

香港機場快綫,時常是台灣民眾對機場捷運殷殷期盼的對照組,卻很少有人仔細檢驗過香港機場快綫的損益。香港機場快綫單程要價高達100港幣(約400台幣),是台灣機場捷運票價的兩倍以上。況且香港機場巴士選擇多,不少能直接把你送到酒店門口,最貴的不過約50港幣(約200台幣)。

儘管香港機場快綫在2010年宣布轉虧為盈,但主要還是依賴站區在市中心的地產開發,包括香港站的國際金融中心(IFC)及九龍站的住宅商務與購物中心等大型開發案。香港將嬌貴難養、缺乏實質效益的「大白象」用來比喻沒有花費高昂、使用效益低落的公共建設。如今當提起大白象工程時,香港人很少會想到機場快綫,這點台港二地倒是人同此心。

再看當年名聲響亮的上海磁懸浮,2014年時這條磁懸浮「機場捷運」,無論是外觀、內部,以及維護情況都慘不忍睹。在旅客不足、營收不佳的情況下,為了節省成本,磁懸浮最引以為傲的速度反而棄而不用,全程都只維持在300公里左右。旅運量不足、財務虧損的問題,其實是全世界不少機場捷運的共同問題。

「機場捷運」就是機場和捷運二個不同運輸工具的連結。捷運的建置成本高,一定要有足夠的運輸需求,才不會形成財務負擔;但是機場本身無法提供如此龐大的需求。因為機場不是設置在遠離市區的偏遠地點,就是會對周邊建築產生限制高度、限制興建的作用,周邊通常不會是人口密集或經濟活動頻繁的地方。飛機運能是所有運輸工具中最少的,即使機場是飛機的進出樞鈕,也幾乎不可能滿足捷運所需要的運量。這也是為什麼「松山機場站」和「高雄國際機場站」對比其它捷運站,搭乘人數始終相對較少。

桃機捷運運量,何以難以樂觀?

2016年,桃園機場每天的旅客人數來到約11萬,其中有半數都是來自中南部,剩下一半約有5萬多名機場旅客來自大台北地區,如此數量可能不足以撐起機場捷運的財務收支。

細究那五萬多人,其中最常出國的高階經理人不是有司機接送,就是自己開車前往機場,機場捷運通車後恐怕不會改變習慣。旅行團大多由旅行社提供接送巴士。少數在機場捷運通車後搭乘的人,以中階白領工作者為主,他們在國外短期停留洽談業務,再不然就剩下零散的個人旅客。

雖然桃園機場捷運會有「行李直掛」服務,但是行李直掛只服務離境旅客,入境旅客還是要拖著行李上捷運車廂。更何況,桃園機場捷運的「台北站」,離(台鐵、高鐵、台北捷運共構的)台北車站還有一段距離。如果是自費不跟團的海外旅遊,要先帶著大包小包隨身行李,從家裡出發經過轉乘才能抵達機場捷運站,更會降低搭乘意願。

一些人抱怨機場捷運終站離台北車站的位置太遠,沒有將之建設在台北車站內。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機場捷運相較於台鐵、高鐵、台北捷運淡水線和板南線,並沒有那麼重要,因此節省成本,另外興建獨立的機捷車站,也是設計者對運量的不樂觀。

至於桃園機場捷運的沿線,在房價高漲的情況下,是否可能形成新市鎮,挹注部分運量?這個問題要回到機場的本質來看。一個地方之所以能發展成為城市,是因為與周邊的地區有密切的經濟活動往來。但機場基於維安考量,往往與周邊地區隔絕。因此,佔地遼闊又對外隔絕的機場,往往無形中變成阻擋周邊地區往來的障礙。這個特性也成為「桃園航空城」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桃園機場捷運沿線仍然有一定的通勤人口,例如這次對票價反彈最大的林口。諷刺的是,林口之所以有通勤需求,是因為林口往台北的通勤沿線,完全沒有被機場阻隔干擾,而非反向往桃園的路線。南崁等離桃園機場更近的區域,多年來「未得機場之利,卻先受處於機場周邊之害」,遇上發展瓶頸。

2013至2014年桃園地區房價漲幅平均為14.3%,但是,桃園真正有實質居民進駐,和提供方便生活機能的,反而是處於機場另一側,距離機場最遠的桃園八德一帶。

補助並不合理,票價面臨兩難

機場捷運終究是會通車,更不會因為虧損就停駛。負責機場捷運營運的桃園市政府,會不會因可能的虧損受到影響?過去台北捷運由中央出錢興建,地方政府成立的捷運公司,只負擔後續的營運成本。按照這個模式,桃園市應該不至於會有財政危機。

然而,當前政府和民眾對機場捷運的旅運量過分自信,還沒到正式通車就開始想著要增加購買列車、縮短班距,甚至增加招募員工。若不調整,類似台灣高鐵通車沒幾年就裁員的事件,極可能重演。

機場捷運由全民稅收興建,絕大多數的人卻根本沒有機會使用。因此,斤斤計較票價,希望其與其它使用率更高的大眾運輸一樣獲得補貼,並不符合比例原則。一般普通車可以比照台北捷運,但是要求直達車價格和普通車相同,並不合理。

香港機場快綫之所以票價高昂,部分是因為行李直掛和預辦登機的成本。桃園機捷如果設定離境旅客的票價稍微高一點,或是有直掛行李的旅客,再附加額外費用,可能是更合理的方式。在網路上訂一箱餅乾,都要收80元台幣的運費,何況是一個和旅客佔用相同空間的行李?

票價過低財務吃緊,但高昂的票價也不具競爭優勢,這造成定價的兩難。從香港機場快綫發現,搭機場捷運的人多數是身著西裝套裝的白領出差者——因為票價過高,家庭出國不如包計程車去機場。

真實需求與想像的落差

台灣的確沒有想像中需要機場捷運。因為沒有強烈的需要,曾經想用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當時政府財政狀況比現在好,卻也不願意出錢。1998年長生集團取得BOT標案後,也發現捷運沿線開發不易,BOT最後以失敗收場。最後,可能政府還是認為有機場捷運的需求,自行出資興建。結果興建花了十幾年,導致政府效率不彰和官商勾結的批評。

如果真的那麼需要這條捷運,會容忍它興建十年以上嗎?

回頭去思考當初不興建機場捷運的替代方案,也沒有意義。但是未來台灣的交通建設,仍然面臨真實需求與想像需求落差的問題。是不是外國有,台灣也要有?只要和「機場」或是「國家門面」沾上邊,是不是一定沒有商量的餘地?台灣非得要和外國有相同的發展模式,最後變成了很像外國的台灣?

這種思考模式基本上就不可能有超越別人的可能,也不一定適合台灣。媒體報導交通部的態度轉為未來捷運興建的審核會更加嚴格,對一些仍有公共運輸需求的地方政府,也到了不得不思考其它模式的時候了。實際上,捷運需要爬上爬下、及門性(到達最終目的地的方便程度)差,時常需要轉乘,對高齡者並不友善。台灣面對即將來臨的高齡化社會,除了長照問題,交通相關建設也該思考什麼樣的模式對高齡者更友善。

如果你有幸搭乘機場捷運,應該感到高興!畢竟這是一個花費眾人稅收,卻只有少數人會使用的建設,而你剛好就是那少數人。

(賴至威,運輸產業工作者)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2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香港機場鐵路, 並非如你所說的大白象. 這涉及成本的計算方式.
    香港機場鐵路在市區外大部份路段, 是和另一條地鐵線(東涌線)共用路軌. 在市區大部份路段則是四軌並行, 除了最後一段過海隧道.
    現時計算香港機鐵回報率中的成本算法, 機場鐵路和東涌線共用的部份成本各分一半, 機場鐵路的成本效益的確不好, 但如果將機場鐵路當成附加的, 只算邊際成本, 那機場鐵路成本效益是很不錯的.
    東涌線現時繁忙時間在市區的班次都提升到設計極限了, 現在已經後悔為何不將市區路段全面修四線, 因為那個位置今天成了瓶頸. 所以將機場鐵路當成是附加的, 其實比較合理, 因為原本東涌線就得蓋. 但如果邊際成本, 那香港機鐵就變成暴利, 將來還怎麼加價 ... 嗯, 所以, 這些財務技倆, 你懂的, 別讓表面迷惑了.
    我去台灣, 是租車去市區, 沒有捷運, 你還不是要多修高速公路? 又有多大分別? 捷運整體成本反而更低.
    我反而奇怪, 台灣高鐵桃園段在機場客運大樓東南兩公里經過, 究竟有甚麼理由不繞進機場? 反正高鐵桃園站, 也不接近桃園原本的市區, 為何不選擇服務機場?

  2. 雖然您文章寫的很認真,可是瑞凡,這根本欠炮來著...

  3. 1.捷運的功能不是賺錢,是交通便利的價值,比較難用自償性評估。你要怎麼評估"便利"呢?
    2.高速公路也曾被說有錢人專用、以前台北捷運也看不出需要,現在大家卻都說好棒棒
    3.桃園國際機場的飛機航班全台最大,但一直以來交通都很不方便,巴士時間不穩定,計程車又滿貴。終於有個時間、價格穩定的交通工具。對旅客初來乍到的不安能緩解不少。
    4.用那些片面數據支持不一定考量到全面性,說不定有另外的因素讓桃機捷運勝過其他機場交通,主要還是看將來的實證結果。

  4. 公共建設絕對不是以自償性為第一考量,如果是的話,眾多國家型公共建設都不應該存在了。當公共建設帶來的外部效益大於外部成本,這就是值得考慮的建設。
    不論機場捷運20年來有多少見光死的事情,但完工通車的確可以增加國家門面,應該不吝給予正面期待。必要的捷運路網擴建,絕對會是好事,公益層面、環境層面、經濟層面而言都是。

  5. 這些都是你自以為是的觀點,提出來也只是對你有利的範例
    機捷才剛開始⋯⋯你的垃圾文肯定經不起考驗

  6. 不專業就不要亂寫東西 看了會噁心⋯⋯

  7. 文章沙石很多,引用香港例子亦不恰當,同意樓上robelus說法,香港機場快線其實就是通勤(即東涌線)跟rapid transit共用軌道下的產物,並不存在市民無視大白象的情況,東涌線就是東涌新發展區的重要部份,可以說沒有東涌線就沒有東涌,是當年殖民地年代整個所謂「玫瑰園」計劃的一整套方案。

  8. 機場捷運沒有設在台北車站內
    主要是人潮分流
    出國旅客跟國內通情族
    畢竟北車現在已經夠擠了
    機場捷運無論成本
    其實也代表著一個國家進步的象徵
    更何況未來機捷會接到高鐵站
    之後延伸之中壢 乘客數量不至於太差
    至於他為什麼蓋十年就政治問題不討論了

  9. 對台北市區,機場捷運的確是沒那麼重要,巴士路線很多條了,但對新北桃園或其他地區,就非常重要了,尤其是高鐵轉乘客

  10. 机场捷运这种快慢车式的服务反倒是最不务实的。仁川国际机场和成田国际机场有快慢火车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靠通勤火车(commuter rail)的方式来运营的,包括沿用已有的轨道,而非捷运(rapid transit)。若要用rapid transit方式的话,唯一试图减少亏损的做法就是设计线路和运营时尽量以服务周边地区居民为主要考量因素。湾区的BART,芝加哥的CTA蓝线等rapid transit从市区到达机场均需将近一个小时,但是那是因为这些线路主要服务城市周边的居民。
    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参考纽约的JFK,修建一条短的捷运线到最近的交通枢纽(Airtrain JFK只有13公里长且不通到曼哈顿),然后乘客可从此换乘地铁或通勤铁路。

  11. 機場直達車不妨比照世界各地收貴一點。作為旅客到各地,不會因多數十一百不去的。會坐機鐵不選巴士的,追求是時間可預,快捷可靠,這反而是營運上要追求的等點

  12. 我去台湾喜欢先去高雄,就是因为高雄有地铁直达市区,而桃园机场没有地铁直达市区,确实很不方便,走的时候要预留起码半天。。。

  13. 我倒是覺得機捷不應該拉進台北車站,除了地下化讓路線變陡且急彎,變成瓶頸路段外,台北車站轉乘不易、過度擁擠也不是好事,感覺可以拉到圓山轉乘紅線就好

  14. BOT的論文不少,先去看看吧。

  15. 作者真的完全無視了遊客的需求。。又便宜(相對計程車)又好找(相對巴士)的捷運,對初來乍到的人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16. 作者常搭巴士到機場所經的高速公路,一樣是花費以百億計的成本興建,何能以機場捷運造價昂貴就認為不需要?何況造價昂貴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國內軌道供應鏈並不完全,很多零件、服務都要仰賴進口。
    國家在四、五十年前決定採取美國式大公路主義,亦即廣建公路並發展汽車工業,人人擁有私家車,這種模式也在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後被認為是較污染和浪費的選擇。如果不把美國做為參考樣板,反觀歐洲和日本,鐵公路發展就較為平衡,如果作者到過日本,就會發現日本鐵道網路十分密集便捷。
    鐵路也有高密度低成本運送資材和人員、以及專用的路權特性,亦即在較準確時間內以較高的密度運輸,而密集的路網所帶來的好處是大多數的人不需要平均每十年就花六到十萬的成本購買及維護自用轎車,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再者,假設台北市至今仍無捷運鐵道系統,都市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為車輛全部擠在道路的狀況下沒有人能順利"開車"進入市區,市區內更必需以不成比例的規劃出停車空間,這些都是軌道運輸發展的必要原因。

  17. 大陆这边,上海,虹桥机场与高铁虹桥站重构,换乘很方便。浦东机场,既有地铁2号线,又有磁悬浮,还有机场大巴,选择极多,龙阳路站磁悬浮与地铁也重构,政府补贴下相对于港台,车票价格也非常便宜。上海的地铁系统也是既新又方便。北京,机场快轨与机场大巴也非常的方便。
    桃园捷运,看了下跟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类似——机场离市区有一定距离,但途径沿线均有大型居民区。重庆3号线自从修好后就一直被频繁使用,长达60多公里的线路即便是平峰时期也是满满当当,根本就没有担心过客源不足的问题,反倒开始在反思当时修建时为何未充分考虑到沿线人口爆炸性增长,所以加挂车厢调密班次都在进一步实施。
    况且,一旦发生旅客大规模滞留机场这一突发状况,轨道交通也能起到高效疏散的作用。
    无论是哪里,要修之前都应该评估好能想尽的所有的情况,修好之后也不能贸然仓促下结论,也许,会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因素导致了跟预估有很大偏离的结果。

  18. 只前三點還未考慮到遊客。
    就長期觀察而言,初入城市的遊客較巴士更偏愛地鐵,愛在其時間與線路穩定。建設桃機捷運還能給遊客帶來更多方便,增加遊客對台印象,何樂不為?
    還勿打著從業者帽子,來做傷民之事。感謝。

  19. 實在難以理解作者的思維。
    首先,公共交通作為政府福利之一是必要建設的,政府哪有不盈利就不建設公共交通之說?第二,試問哪個國際大都會,無論質量高低,無機場快綫?香港有之(機場快綫,Airport Express),東京有之(成田特快,N'EX),倫敦有之(希斯路快綫,Heathrow Express),中國的北京上海亦有之,雖然北京慢而小,上海沒的進城且虧損嚴重。但最終還是有了一個快速進城的路徑,給差旅黨們提供了不少惠益。
    第三,何謂不需要?現在開車搭巴士乘機實屬無奈之舉,畢竟沒有別的交通工具可選。有了桃機捷運,不但可在市內值機免去不少麻煩、還能避開堵車,何樂不為?作者只看到回程行李車空放,未見此舉給旅客帶來的方便,實在是眼光短淺。
    另外,個人建議桃機捷運可修到台北金融區,好處更多。

  20. 這就是從台北看天下的思考 搭捷運的不一定是出國的人 單單因為房價而移居桃園 還在台北上班的就有數萬人
    這些人日曬雨淋 天天搭巴士到台北上班 盼望的就是捷運通車 林口也是一堆同樣的人 機捷只不過是一條經過機場的捷運罷了

  21. 這篇一定要留著,以後打臉用!

  22. 如果當初設計高鐵桃園站時跟機場共構,再興建捷運到桃園不是更好?

  23. 東扯西扯,提出的論點跟當年蓋高速公路或是高鐵一樣:「是專門給有錢人坐的,無益於民生」,似乎是想塑造出一種政府圖利富人、圖利建商的論點,但時間證明高速公路跟高鐵都成為了台灣人南北移動的大動脈、經濟發展的橋樑,難不成在作者的眼裡、來台的旅客只要去做巴士就行了?鐵路無益於疏運機場人潮?

  24. 不需要? 不需要只是作者所謂"運輸產業工作者"的一面之詞, 那些政客難道不需要生財的機會嗎?

  25. 講的都是蓋時遇到的缺點,但還是沒有說服人為什麼不蓋比較好,為什麼不說日韓歐美蓋好後大大增加來旅遊客的便利性,甚至沿線都可以規劃成旅遊景點,也是一則吸引人來旅遊的因素。
    我們不是不需要機場捷運,只是不需要把機場捷運蓋成這麼多缺點而已。

  26. 講的都是蓋時遇到的缺點,但還是沒有說服人為什麼不蓋比較好,為什麼不說日韓歐美蓋好後大大增加來旅遊客的便利性,甚至沿線都可以規劃成旅遊景點,也是一則吸引人來旅遊的因素。
    我們不是不要機場捷運,而是不需要把機場捷運蓋成這麼多缺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