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傍晚,《人民日報》評論組在微信公眾號發表評論《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指國產電影要坦誠面對「差評」。文章閱讀量很快超過十萬(十萬為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熱門與否的判斷基準之一),網民紛紛表示費解。因為就在當天早些時候,《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出文章,指「惡評傷害中國國產電影」,點名批評中國兩大社交平台「豆瓣」及「貓眼電影」操縱惡意電影評分。給國產片差評,文章獲得大量轉發討論,旋即有其他傳媒跟進,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也發出相關報導。
有網友在公眾號留言,詢問為何《人民日報》和早前立場不一,公眾號管理回應四個字:以此(公眾號文章)為準。雲淡風輕,又大手一揮,一錘定音。
有不少人會覺得,官媒抨擊網絡評分,維護國產電影,是「意識型態管制」的又一次延伸。但這樣的前後不一,顯然不是如此簡單。由「惡評是否會傷害電影產業」,延伸到「豆瓣的電影評分是否公正」,再到「電影的虛假評論與水軍」及「中國觀眾是否對中外影片有雙重標準」,人民日報掀起的「差評風波」涉及不少話題,也牽扯出整個中國影評行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