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杜文苓:核災區食品進口,我們要讓「公聽會」玩真的

工業科技文明發展,讓新興風險變成常態。我們也亟需發展新的治理模式,用更廣的視角,回應各種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險議題。

11月初,台灣政府傳出擬開放日本核災區四縣市部分食品進口,引起社會爭議。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於11月7日決議,要求行政院在「週末」舉辦十場公聽會,擴大社會討論;不料行政部門逕自在「當週週末」於全台各地舉辦十場。這種急就章、毫無準備的公聽會,引來抗議民眾翻桌杯葛。十場公聽會在衝突中黯然落幕,並被在野陣營與民間團體指責為「跑程序敷衍了事」。

政府開放進口核災區食品,究竟會不會危及食品安全?社會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食品遭受輻射風險甚低,無須過度恐懼,且輻射劑量標準有管制措施把關;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開放核災區食品會毒害人民,政府把關能力也不足以信任,質疑此時解禁只是為了交換經貿利益,強迫人民暴露在輻射食品風險。

社會疑慮尚待釐清,但國民黨早已發動政治動員,推動反核食公投連署與罷免立委。在抗爭造就的政治壓力下,政府同意求助民間第三方,組成「推動公民參與專業小組」(簡稱公民參與小組,筆者為其中一員),並允諾在沒有任何既定政策前提下,委由公民參與小組協助設計公聽程序,邀請各方風險溝通對話。同時,政府也願意以公聽會的討論結果,作為檢討、調整政策的依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