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安徒:世代與本土自決的聚光燈外,被忽視的分配正義

今次立法會選舉往往被本土主義議程主導焦點,也往往在新舊世代接捧交替的主導論述下,把分配正義這些劃分的重要性遮蓋掉。

安徒:世代與本土自決的聚光燈外,被忽視的分配正義
2016年9月4日,新界東候選人梁頌恆正拉票。

2014年雨傘佔領運動後第一次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已於上周結束,不少報導和評論將焦點集中在參政世代的新舊交替,以及本土主義對政治版圖的改變。特別是今次選前發生了政府篩選持「港獨」政見參選人的事件,更令人關注香港出現分離主義的趨勢。於是,今次選舉的主題被鎖定為以本土主義、分離主義為軸心,甚至被解讀為抗議梁振英政府踐踏言論自由,引入政治篩選等倒行逆施政策的一次全民投票。

年初新界東補選之後,盛行一種三分天下的論述,將香港政治格局說成由為「建制」對「泛民」的二元格局,重新劃分為「建制」、「泛民」和「本土」的三大板塊。今次為了找出嚴打港獨是否奏效的指標,選舉結果也往往被評論人朝這個所謂三分天下的圖式來解讀。雖然明言支持港獨主張的候選人被禁參選,不成一類,但一些理念不同的派別就被併合為「本土自決」的同一板塊。

「三分天下」及「本土自決」劃分的疏漏

毫無疑問,近年香港掀起一股激進政治的浪潮,其起源是始於「本土運動」,經雨傘佔領而快速壯大,當中以「港獨」的口號最具對抗性。可是,「本土」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含混不清、充滿政治爭議的概念。過去數年,特別是雨傘運動結束之後,日益惡化的政治環境、苦無出路的局面,令愈來愈多人試圖從「本土主義」的方向尋求出路,於是產生了由獨立、建國、自主、自決、修憲、制憲,以至所謂的「永續《基本法》」等各門各派思想,可謂眾說紛紜。然而,把它們都化約和歸類到「本土自決」或者「分離主義」旗下的話,很容易就會把箇中錯綜複雜的關係遮抹掉。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