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立法會選舉將至,研究機構「思為策略」將於《端傳媒》撰寫一系列文章,以收集得來的線下和線上數據,分析各區選情,提供傳統滾動民調以外的視角。
香港行政長官、立法會和區議會三層選舉當中,只有四年一度的立法會選舉(立選)較有效直接反映民意,並能將民意帶入建制。香港立選的地區直選,採用的是分區比例代表制,並以「最大餘額法」作計算方法。比例代表制和最大餘額法不利大政團,因此其客觀影響是大政團趨向分裂成小政團,政治光譜擴闊,同時政治版圖碎片化。
在2011年之後,香港政治局勢變動速度加快,非建制派的變化尤其劇烈。經歷2014年的雨傘運動(又稱雨傘革命),以及2015年以後的本土思潮,不同的本土政團和地區新興組織相繼冒起,令今屆立選出現更多變數。
線上及線下分析方法
我們將會以線下和線上兩方面,分析是次選舉各名單的表現。
線下方面,我們會透過歷史投票行為紀錄的演算法模型,找出「建制派(藍)」與「泛民主派與本土派(黃)」兩大陣營的選民投票行為,藉此推算每個陣營存在的組織票(鐵票)。由於建制派的票源多是組織票,他們內部亦有非常精密的配票策略,游離票成份較低,因此建制派票源比泛民主派和本土派的穩定許多。
而隨著社交媒體發展,政治運作空間亦不斷增加。各個以年輕世代為主要目標的政團,都以社交媒體為主要宣傳平台。因此,線上方面,透過分析社交媒體,能夠更容易理解現今泛民主派和本土派候選人陣營(尤其是以年輕世代為主的新興政團)的變化,以及其對社群支持者的影響到底是多少。
當下不少社交媒體分析,都是以「語意分析」的方法,分析候選人在社交媒體的表現。可是,語意分析的障礙太多。因為在現實中,有太多語言不是很清晰直接可以表現出網民對該候選人或政黨的真正看法,如民建聯候選人和本土派候選人同樣說出「擁護《基本法》」,背後的用意和情緒都可以南轅北轍。
我們使用的「行為分析」,優點是著重分析候選人專頁的「實際互動人數」。因為我們的計量單位是「人」,一個人在某位候選人的專頁上罵十次,讚好一百次,也只代表1個人的互動。這可避免以「字詞數」和「篇數」作計量單位的「語意分析」,可能誇大一個網民影響力的缺憾。另外,社交媒體中有不少帳戶都是「網軍」帳戶,但網軍多有其特定的行為模式,因此在統計中也會剔除這些帳戶。以人為單位,以數字為語言,可以更真實反映網上生態。
網民雖然未必等同選民,但根據台灣經驗,以「實際互動人數」推算出來的選舉結果,跟最終實際得票率非常接近。香港目前來說未有類似試驗,因此這篇文章只是首次嘗試,希望透過找出實際的官方政治社群參與人數,判斷誰的選情「較穩定、有機會」,誰的選情「較不穩定、有困難」。
因為線下分析只是過往的行為演算,未必回應到2016年的政治版圖轉變;而線上分析,則會過於側重較擅用社交媒體的泛民主派和本土派政團。透過兩者綜合評估,能夠互補不足,較易看到當下政治形勢的全貌。
五區直選選區之中,我們會先分析九龍西:
九龍西的選民人數雖為五區最低,但在今次選舉卻增加了一席,總數六席。九龍西選區,當中包括深水埗區、油尖旺區和九龍城區三個行政區。在今屆選舉,有15張名單競逐6個議席。九龍西近年的選舉結果顯示,大黨、地區政團在這區具有相當優勢。上屆五名在九龍西當選的議員,均選擇在同區角逐連任,而外間較為關注的,是第六席會落於什麼陣營囊中。
以下是各名單的背景,和名單首名候選人的簡介:
線下「選民結構」分析
上圖的分類解釋如下:
深藍:若出來投票,一定會投票給建制派候選人,且投票率極高。
淺藍:若出來投票,較偏向投給建制派候選人,投票率稍低。
中間選民:不一定出來投票,且對各政黨沒有特別偏好,投票率較低。
淺黃:若出來投票,較偏向投給泛民主派或本土派候選人,投票率稍低。
深黃:若出來投票,一定會投票給泛民主派或本土派候選人,且投票率極高。
從九龍西選區選民結構來看:泛黃、中間與泛藍選民分別為33%、43%與24%。在這選區,我們可以明顯見到泛黃大於泛藍的架構。其中泛黃當中的淺黃(12%)近乎等於深黃(21%)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支持泛民主派或本土派的選民,約三分之一並未決定是否投票,而他們亦未必可憑一些傳統方法,就可以推動出來投票。
因此,兩大陣營需要注意宣傳的操作。泛民主派和本土派候選人若要爭取更多選民,就要利用一些溫和及到位的字眼,吸引淺黃選民參與投票;而建制派的候選人,則因為深藍票數佔泛藍票數的75%,因此首要做好鞏固深藍票數的工作。
我們再將九龍西的三個行政區域黃藍選民比例分拆出來,得出以上圖示。
三區行政區,均呈現黃大於藍的格局。三區當中,藍黃差距最大的區域為深水埗區,泛黃、中間、泛藍選民分別為34%、42%、24%,黃藍相差10%。而藍黃差距最小的區域,則為油尖旺區:泛黃、中間、泛藍選民分別為32%、41%、27%,黃藍相差4%。
對建制派來說,選舉的最後關頭,組織運作與確認工作至為關鍵。鞏固住九龍西選區深藍的支持者,是他們當下最重要的事情。而分區中,深藍選民比例最高為油尖旺區(21.51%),亦為建制派的鎮守重點,需要每票必爭。
至於泛民主派和本土派,他們則要爭取更多的地區樁腳(地區勢力)支持,同時需要透過媒體與互動以傳遞政治訴求。對於泛民主派和本土派當中的新興黨團來說,如何爭取淺黃選民參與投票,以及刺激新的票源(例如中間選民),是突破當下困局的最佳方法。
若把中間選民與淺黃選民相加,泛民主派和本土派需以九龍城區作為主要戰場。而對傳統泛民主流政團來說,深水埗的深黃選民比例最高,因此他們需要做好票源的鞏固工作。
線上「社群實際流動人口規模」分析
傘後成立的組織多在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中冒起,並自此受人關注。因此本篇文章將分析各名單候選人的官方專頁,從2015年第四季到今年8月12日,其貼文互動的實際參與人數,藉此看出候選人在社交媒體的經營成果。
由於候選人數量多,而且他們在 Facebook 的經營方式各有不同,不是每一位候選人都有個人專頁,假如候選人沒有設立官方專頁,我們將以其候選人在社交媒體中的「官方政治聯繫」(向選管會申報的政治聯繫),作為衡量判斷基準。
分析網絡數據後,我們有數個觀察:
黃毓民在網上的影響力一直高企,但他未有設立個人專頁,因此我們以「普羅政治學苑」來進行分析。但這個專頁的表現,與黃毓民本人的政治影響力無法完全掛鈎,專頁不重複互動人口的表現,甚至比梁美芬還差。另外,我們未有將「熱血時報」的專頁計算為黃毓民的平台,因此這分析所搜集的數據仍有一定局限。
公民黨毛孟靜的 Facebook 專頁經營相當不錯,在眾多候選人名單居於首位,而社群影響力持續地大和穩定。
相比蔣麗芸,游蕙禎經營的個人專頁起步較遲。去年的區議會選舉,多數關於游的帖文都以外部討論居多,但是其個人專頁的能量因經營時間太短而未能累積。
另外,我們根據長期的行為分析,在近一年的不重複互動人口中,將平均每個月都有參與1.5次的互動者歸納為「硬性支持者」。其中硬性支持者超過400人的僅有:劉小麗(8288人)、毛孟靜(7860人)、何志光(香港本土力量1622人)、蔣麗芸(1440人)、吳文遠(674人)、黃毓民(普羅政治學院412人)。從比例來看,能發現劉小麗在經營社交媒體方面,效果卓越,硬性支持者比率最高。
若依照各季進行不重複互動人口的分析,從整體趨勢來看,劉小麗、游蕙禎在最後階段,於社交媒體上造勢與催票,宣傳效果將會較大。她們的爆發力,可能在臨近選舉之時才最有效地發揮出來。而眾多候選名單當中,比較危險的會是以狙擊黃毓民為旗幟、一開始吸引了不少網民參與專頁互動的何志光,其網絡能量可能會在選舉最後階段持續減退。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建制派的蔣麗芸、梁美芬雙雙當選,此次兩人也爭取連任。梁美芬本身的地區支持,尤其是深藍票比蔣麗芸少,其社交媒體的互動人口排名亦比蔣麗芸低,因此她面對的風險明顯較蔣麗芸高。
新思維狄志遠以中間派的形象殺出,他或可吸納到淺黃和淺藍的票源。現時有現任建制派區議員以及自由黨為狄志遠站台,以此形勢看來,狄志遠可以取得不少淺藍票源。不過,狄志遠在社交媒體經營方面起步太遲,現時表現只排在第11位,表現欠佳,相信難以透過網絡平台吸引游離選民投票支持他,因此狄志遠只有善用傳統的動員手法,才可以為其選情帶來突破。假如泛建制派配票得宜,加上泛民主派和本土派票源過份拉散,新思維或有望以餘票取得一席。
泛民主派和本土派部分,黃碧雲的社交媒體經營不佳,導致其過往工作未能在社交媒體傳播,因此黃碧雲的票源只能停留於傳統的組織票和地區票,未能透過開發社交媒體,吸引淺黃和中間選民支持。相反,毛孟靜在社交媒體的經營相當不錯,她有更大優勢可以利用此平台,吸引更多淺黃和中間選民支持。
新參與這次選舉的名單,出現兩名在社交媒體經營較有實力的候選名單:劉小麗、游蕙禎。這兩位在政治網絡社群中的能量,排在第二名和第三名。(當然我們未視「熱血時報」為黃毓民的直接政治聯繫,因此黃毓民的網上能量極可能被低估)。其中,在社交媒體上表現最穩定的是劉小麗,她與游蕙禎均有機會爭取到選舉的末席,而因為她們的目標選民都是年輕人,所以選舉結果很可能正正視乎她們在網上的表現,能否將網上支持化成實質選票。
如若這次九龍西選舉,年輕選民的投票率增加,劉小麗和游蕙禎將最直接受惠,同時還會影響到過去九龍西的兩名現任議員:黃毓民、黃碧雲。若劉小麗和游蕙禎在最後數天的催票效果不佳,無法吸引淺黃和中間選民的投票支持,泛民主派中較具基層實力、最能夠呼召深黃票源的候選人,如上屆僅以數千票落敗的民協譚國僑,將更大機會奪得九龍西新增加的一席。假若泛民主派和本土派的票數過於流散,則最後新思維狄志遠將有力殺出,搶得地區末席。
預測:
目前安全名單:蔣麗芸、毛孟靜、梁美芬。
當選機率大名單:黃碧雲、黃毓民。
最後變數名單:游蕙禎、譚國僑、劉小麗、狄志遠。
(思為策略,利用數據分析華人政治行為的研究機構)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