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揭仲:建交甘比亞,習近平的對台策略盤算

若馬上讓台灣的邦交國大失血,只會讓這張「邦交牌」很快失去效力。
圖為2016年3月21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德國總統高克舉行歡迎儀式。

蔡英文日前宣布,以對中共態度相對溫和的林全出任閣揆。馬英九總統還在友邦訪問,中共和甘比亞卻突然在3月17日宣布建交。蔡英文與其兩岸幕僚當然明白中共此舉用意,遂在隨後接受平面媒體專訪時,表示「不會被任何一個特定的想法所主導」,並要求中共決策階層注意「台灣民意與陸方期待之間有很大的落差」、「期待大陸可以運用這個機會展現一些善意」,回應中共的外交施壓。

無獨有偶,在蔡英文專訪內容刊出的同一天,中共官方「新華網」也以頭條文章,解讀習近平兩岸關係的講話。文中點出習近平必須從國家民族的大方向考慮兩岸關係,無法允許任何台獨藏匿和生存的空間;還指出「要充分考慮兩岸雙方社會的心理感受」,似乎是回應蔡英文在專訪中「需考慮台灣民意」的說法,同時點出習近平的難處。該文同時反映出,中共高層仍然期待蔡英文團隊最遲需在就職演說中,回應中共底線。

「先強硬,後彈性」

一直以來,中共內部不少鷹派對先前兩岸的「外交休兵」頗不以為然。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新發展,更讓中共內部疑慮加深。習近平此時同意與甘比亞建交,有先採取強硬行動向鷹派交心,並站穩立基點的作用;以免在蔡英文的回應未能滿足中共底線時,會遭黨內批判其對台灣太軟弱。

1995年克林頓(柯林頓)同意李登輝訪美後,江澤民和錢其琛即因為誤判美方態度,未在美方決定前採取大動作示警,在中共內部遭到強烈抨擊;甚至被迫在1995年7月的中央軍委會議中「自我批判」。習近平可不想重踏江、錢二人的覆轍。

習近平展現強硬姿態的另一個盤算,是讓日後對蔡英文作出可能的妥協時,不會被黨內視為「挫敗」,而能當成僅是談判過程中給予對手必要的「小惠」,甚至可以進一步包裝成蔡英文被迫屈服。但習近平的讓步是「進二步、退一步」,絕不會損及中共基本立場。

在2012年7月到2014年11月間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的危機中,在習近平主導下,中共領導階層也是採取這種「先強硬、後彈性」的方式處理。當時中共先採取一連串「強制外交」行動,結合海上武力維權執法與解放軍軍力展示,將緊張情勢推升到一定程度,之後才突然與日本達成共識。中共當時不再堅持日本需取消「國有化」,換取日本政府以文字方式,體現中日雙方對釣魚台主權歸屬存在爭議。

建交甘比亞的威力展示

雖然陳水扁的前例顯示,就算在就職演說中讓步,以後也有可能改變;但習近平仍然希望蔡英文在當選後,能對中共的堅持作某種妥協。倘若蔡英文在當選後,連在就職演說中,都不對中共做出任何妥協,那麼因為肅貪與裁軍樹敵不少的習近平,在中共內部的權威便可能面臨挑戰,甚至被迫採取一些大動作。反之,倘若蔡英文先妥協後又反悔,習近平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讓台灣承擔「製造事端」的罪名。

蔡英文在總統大選前的許多談話中,透露了有意願在九二共識的「精神」和「歷史事實」來推動兩岸關係。但在蔡英文大勝和民進黨首次在國會取得多數後,蔡英文就選擇迴避這個問題。擅長談判、對中共高層心態有一定掌握的蔡英文團隊,明顯是採取「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藉由讓中共高層心急的方式,替回應內容爭取較大的空間。

蔡英文本人一方面繼續迴避說明中共關切的主題,甚至在3月21日刊出的專訪中,還明白表示「在5‧20之前她不打算過早回應」;一方面透過任命對兩岸關係相對務實的林全組閣,和釋放願留用馬政府國安和大陸談判團隊等訊息,營造將務實處理兩岸關係的印象,來應付美國、中共和國際社會的「期待」。

但習近平或許洞悉了蔡英文團隊的想法,所以藉由與甘比亞建交作威力展示,目的是向台灣和國際宣示:若蔡英文繼續拒絕回應中共要求,後果將由台灣自負。雖然這做法會傷害馬政府和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但總比等就職演說內容公布後,因無法滿足中共底線而採取報復行動,有利得多。

握在手中的「邦交牌」

近年中共雖然暫停與台灣邦交國建交,但仍然具備讓台灣在邦交國數量上大失血的能量。國安局長楊國強去年10月5日曾表示,如果兩岸關係發生變化,80%以上(約17個)的邦交國會出問題。

在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中共就透過「中國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共同體部長會議」和「中拉論壇」等,與台灣的邦交國建立了高層外交接觸;其中光是「中拉論壇」,至少就有巴拿馬、洪都拉斯(宏都拉斯)、聖克里斯多福、巴拉圭等九個台灣邦交國參加。而台灣在此區的邦交國中,包括聖盧西亞(聖露西亞)、海地、多明尼加、巴拿馬和洪都拉斯等,已經或即將與中共設立相關機構。

除此之外,習近平於2014年11月,亦在斐濟宣布給予低度開發國家輸往大陸97%的商品零關稅待遇,而台灣在太平洋島國的六個邦交國中,吉里巴斯、索羅門和吐瓦魯就屬於「低度開發國家」。

儘管中共具備一次讓台灣邦交國大失血的能量,但習近平近年處理釣魚台與南海等主權爭議中,都呈現「逐次升高壓力」同時「始終維持與對手談判溝通空間」的雙重特性。筆者認為,習近平在處理台灣邦交國問題上,應該還是傾向「聽其言、觀其行、逐漸升壓」的方式。因為對他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台灣問題「添亂」,而非馬上解決台灣問題。

若讓台灣的邦交國大失血,只會讓這張「邦交牌」很快失去效力;屆時習近平就只能在大幅縮減兩岸民間交流、經濟制裁台灣,甚至武力威脅等手段上選擇。但這些手段除了可能激怒使台灣民眾,轉而支持法理獨立,其在實施上也極為複雜,更容易讓美國和日本等國際勢力獲得介入機會,這絕非習近平等中共領導階層所願意馬上面對的。

下個可能的建交目標

依筆者觀察,若中共高層與蔡英文團隊的「談判」遲遲沒有進展,則下一個該注意的國家是梵蒂岡。因為它不僅是台灣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也是台灣所有邦交國中,經濟與現代化程度最高者。據BBC引述報導,中共與梵蒂岡「可能」已就阻礙關係正常化的「主教任命權」達成共識──或許是傳聞中的「越南模式」,也就是「越南教會提出超額名單,由教宗祝聖任命」的形式。若中共對蔡英文的回應不滿,很有可能先從梵蒂岡下手。其形式也未必是馬上建交,也可能從同意梵蒂岡在中國大陸設辦事代表處等開始,作為逐漸升高壓力的起手勢。

「同意梵蒂岡在中國大陸設辦事代表處」這件事,甚至不用等到 520 蔡英文就職日,因為台灣在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的友邦中,早已有了在中國大陸設置相關機構的先例。所以,這個措施如同與甘比亞建交一樣,可以作為威力展示的手段、卻又不會直接打破兩岸先前「互不挖牆角」的默契。

與過去八年國民黨的兩岸團隊相較,蔡英文團隊在處理兩岸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時,或許更擅長、至少是更敢於運用一切手段與中共討價還價;然而,一旦涉及最敏感的區域,決定談判結果的往往是兩造實力的對比與國際形勢。接下來該怎麼回應中共的堅持,正考驗著蔡英文的智慧。

(揭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