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吳強:從烏鎮到浦志強審判,互聯網意識形態的誕生

在主權的名義下,總是便於與所謂互聯網安全掛鉤,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和屏障,寫進2015年新修訂的國家安全法,然後「合法」地進行各種全民監控、高筑防火牆。

吳強:從烏鎮到浦志強審判,互聯網意識形態的誕生
中國維權律師浦志強一案宣判,判浦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中國維權律師浦志強一案宣判,判浦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攝:Tyrone Siu/Reuters

正如中國的玄學家們所宣告的,中國在最近幾年裏經歷了一次空前的變革。從1990年代中期的宋強等到汪暉發展為一種席捲一切「普世主義」的潮流,也引發着中國社會和思想領域的巨大混亂。直到最近的烏鎮,終於以「互聯網主權」的名義,不僅確立了互聯網世界裏的民族主義,而且宣告了互聯網意識形態的誕生,終結了過去二十餘年的這一混亂。一個長期以來的貧困領域,一個最富革命創新精神的領域,第一次被一種數百年前就誕生的殭屍話語所霸據。在2013-2015年這三年,在中國的這一倒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劇烈和反動。

特別是過去一年半來,北京司法機關對浦志強的拘禁以及近日法院對他的一審宣判,都在表明這一倒退所發生的互聯網領域,已經是一個真正的社會領域,和一個誕生在互聯網領域的意識形態是如何地警察化,粗暴地剝奪了一個著名人權律師的自由,然後以最初30餘條而最終只有7條的微博言論,將之定性為煽動民族仇恨和尋釁滋事。相比2009年福州「三網民」案將網上言論定為誹謗罪,那是第一樁互聯網言論入刑,激起了中國互聯網用戶波瀾壯闊的聲援抗議浪潮,對浦志強的互聯網言論入罪,則赤裸裸地意識形態化了。通過對浦志強對宣判,一個26年前曾經加入天安門民主運動的活躍人權律師,中國統治者在表明他們對互聯網的絕對專制如同天安門廣場一樣不容任何挑戰,任何的調侃、反諷、批評都可能被當作觸及統治的意識形態的威脅。

與以往的任何意識形態不同,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著名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那是發生在純粹思想領域的。在浦志強案一審宣判前一周,浙江的烏鎮舉行了第二屆互(ju)聯(yu)網大會。繼上屆「互聯網治理論」主題之後,當2015年烏鎮互聯網大會的元首發言提出「互聯網主權論」,這個由其「中國局域網總督」一般的親密代理人所打造的烏鎮大會,終於向世人敞開了牠的初心,那就是,發生在一個「互聯網社會」中的思想和言論宰制。由此標誌着一種互聯網意識形態的誕生,也可能是中國特色意識形態的唯一有效含義,而非那要求每個小學生都能背誦、裝飾大街的24字、也非前任的「科學發展觀」、更非前前任的「三個代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