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提名總統參選人朱立倫的訪美行,原本被視為「聊備一格」,只卑微地爭取與蔡英文的訪美行程同等規格、而不求特別表現。不料,馬習會賦予這個行程了新意義。
十月十九日旬,朱立倫宣布參選後就開始與美國在台代表、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梅健華(Kin W. Moy)協商訪美行程,但一直到十一月三日、馬習會曝光當天才宣布行程。事後朱陣營解釋說,訪美行程在等馬習會最後敲定才宣佈。言下之意,當時此行已被賦予向美方說明馬習會的任務。
那麼朱立倫是不是傳遞訊息的合適人選?
從好的一面看,朱立倫立場向來較親美。2011年維基解密揭露了朱立倫是AIT了解國民黨政情的重要消息來源,他還被標註為「被保護」(protect)的匿名對象。密件讓朱立倫被媒體形容為「美國線民」,但也代表着美方對朱有一定信任感。
問題是,朱立倫並非參與馬習會規畫的成員,他對馬習會的了解也只是經由馬英九告知。朱立倫到底能多準確地傳達馬習會訊習給美方?
美方對馬習會的官式反應是「歡迎兩岸對話」;實際上,美國不滿台灣未提早告知馬習會訊息。據台灣外交部透露,台灣在11月3日通知美方相關訊息;朱立倫雖然比美方早知道馬習會即將舉行,但也沒有早太多。合理的判斷是:總統府對朱立倫訪華府時程規畫有所需求,但當時並未告知朱立倫將舉行馬習會。
馬習會對讓美國對馬政府信任感大減。因為這次會面是由習近平主導,而目的除了想扶馬英九與國民黨一把,也是針對美國近來對中國強勢作為的反擊。這等重大事件,美方卻一直被台北蒙蔽。
兩岸一開始宣稱馬習會是十月十四日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在廣州會面時提出。這只是官方說法,如此重要會面不可能事先未透過私下管道探詢。之後,馬政府又改口透露,中國在九月傳達了馬習會消息。
比較可能的時間點是在習近平九月二十八日結束訪美之後。當時習近平內外交迫。
九月以來,南海衝突愈見升高,習近平訪美時未與奧巴馬在南海問題達成共識,讓奧巴馬決定派軍艦出巡南海。接着,美國主導的TPP第一回合過關,而中國經濟下滑,五中全會《十三五規畫建議》看不出解決的仙丹妙藥。習近平禁止黨員「妄議」、不穩的社會情勢逼着他更加強控制力道。這些內外挑戰都說明了習近平權力並非穩固。
馬習會應是習近平臨時起意,用來解救自己困境,而非早已布局好。而從習近平在馬習會中只關切「一個中國原則下九二共識」,對其他議題並沒有準備,也說明了北京規畫的倉促。
馬習會雖未談南海問題,但兩岸領導人在南海區域開會,就是對美國表態。小小台灣在地緣政治還是可起到關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主動透露,晚宴時馬習兩人聊到台日漁業協訂以及釣魚台。當時習近平說,一位歐洲領袖曾問他:「為什麼要爭那麼小的島?」馬英九接了話說,那個國家也與他國有過類似爭執,「涉及到領土主權難免」。顯然,兩人在民族主義上是同一戰線的。
在南海問題上,美日韓站在同一陣線,而兩岸領導人在此敏感時機共同現身南海,這讓美國與日本都非常在意。尤其是日本,不僅是在馬習會消息曝光後才被馬政府告知;馬習會後,馬政府又不斷放出兩人在新加坡談到中日戰爭、慰安婦以及釣魚台問題。台北的日本外交官對這些訊息感到不安,覺得馬政府有意放出兩岸領導都在批評日本的不友善訊息。
而在穩住台灣互信上,朱立倫此行是否有效化解華府的疑慮?其實他能做的只是重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則,而在亞太區域安全問題上則再次提出馬英九的「南海和平倡議」和「東海和平倡議」。這兩個倡議強調的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不同的是,在南海問題強調「擱置主權爭議」,而在釣魚台問題上,重申「主權在我」。
朱立倫赴美時在立場保守的《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投書提到,馬英九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穩定了美中台三方關係。不過,馬英九在馬習會上只談「一中」卻未表述「中華民國」,這不只引起台灣內部批評,也讓美日懷疑馬英九的中國政策立場位移。對「只談一中,沒有各表」的事實,朱立倫也很難幫馬緩頰。
至於南海問題,朱立倫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重申,依「南海和平倡議」,「南海的自由航行和飛越權要基於雙方的相互尊重。」這顯然避重就輕,因為「相互尊重」已被美中各自強勢作為打破。而七日與習近平在南海見面的馬英九當時選擇沉默,其實是有利於中方立場的另類表態。
朱立倫到美國只是照本宣科、重複馬政府表達過的立場,但這些宣示難以化解美方的疑慮。馬英九十三日在記者會上說,朱立倫到美國「不是傳話,是說明馬習會過程和過去跟美國的約定,零意外。」不過,馬習會對美國就是意外,美方也擔心未來半年間、馬英九在下台前還會給華府哪些意外。
十月中旬,朱立倫宣布參選時的演說,猛批蔡英文兩岸議題,當時還讓民進黨幕僚們大大鬆口氣,認為朱猶如飲鴆止渴──太陽花之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普遍被認為是選情毒藥。
不過,馬習會之後,兩岸議題對藍營支持者產生了號召力,國民黨也想藉此吸引與中國有經濟利害關係的選民。可以肯定的是,之後朱立倫在選戰議題上將更會着重在兩岸政策,期盼毒藥變甘霖。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