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邱伊翎:東北亞的難民機制在哪裏?

難民潮凸顯出全球化及區域衝突戰亂下,各國的治理心態問題。我們要更包容看待這些「非國民」的權利。

邱伊翎:東北亞的難民機制在哪裏?
2015年9月6日,德國慕尼黑,逾萬敘利亞難民由匈牙利經奧地利到達慕尼黑中央車站。

一個3歲的敘利亞男童臉埋沙中,浮屍地中海海灘的照片,引起歐洲一片對於難民議題的關注。歐洲各國各大報立刻大幅報導,德國總理也開始釋出善意,但是當我們看到主流媒體的新聞標題用的仍是「移民危機」而非「難民危機」,也再度顯示主流社會對於這些逃離家園的人的觀感。

「移民」跟「難民」的定義是不同的,移民大部分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或是由於國內缺乏工作機會而移動到其他國家。難民則是因為國內發生戰亂或是因種族、宗教、性別或政治等因素而遭到母國的迫害,而被迫離開,無法返回。

國際法對於難民有比較強的「不遣返原則」(non-refoulement),因為將難民遣返回可能遭到迫害的國家,是違反人權的。對於移民,大多國家習慣拿自家的「移民法」來進行嚴格的國境管控,對於遣返或不接受移民入境,也往往理所當然地視為國家主權的一部分。在這些主權至上的政府官員腦袋瓜裏,根本不存在「難民」跟「尋求庇護者」,也無法理解「非法移民」為何會淪落到「非法」的地步。

沒有人沒事會想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千里迢迢的跑去另外一個國家「違法」。但是在這些進行驅逐遣返「非法移民」的移民官員眼中,他們只是在依法執行任務,當整體國家對於移民、難民的政策跟法令都不友善時,底層的工作人員往往只是淪為一個沒有靈魂的國家機器上的螺絲釘。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