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客席教授Asit K. Biswas月前就香港的「毒水」風波在《南華早報》撰文,直指「香港的食水管理措施比哥斯達黎加等第三世界國家更落後」,並說「只要使用更有效益的供水方法,從大陸入口的食水亦可大幅減少」。
東江水與「命運共同體」
「東江水」所以值得議論,不只是因為現在港人依賴其食水供應,更重要的是,它已成為中港關係的一個重要符號──很多人常說,香港沒有中國大陸的東江水,就不能生存,因此進而推論中港「不能分割」、屬「命運共同體」。好些知識分子說香港社會置於中國天朝之下、愈趨強烈的「中港區隔」主張「不切實際」,大概部分理據正在於此。無獨有偶,這種從食水衍生的中港「從屬關係」思維,在北京對港的政治語言之中,亦非常常見。
學者李家翹有關東江水的研究值得更多港人重視,原因是他揭示了這種貌似「不能分割」與「親密」的中港關係想像,並非自有永有,很大程度上屬於地緣政治下的政治人為操作。誠如在其文章〈為何香港依賴東江水〉所指,「沒有九七因素,香港很可能已擁有了供水的自主權,並繼續維持它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獨立自主。不錯,在殖民時期的政治地理處境中,香港無法完全隔斷中國大陸的介入。然而,港英殖民管治者都清楚知道,水源是香港的命脈,相對於中國大陸的自主供水權,不能輕易放棄。英國治下,會讓香港完全依賴於東江水,再而把其供水權拱手委以中國共產政府嗎?答案顯然易見。」主權獨立的新加坡,縱然當下仍有高達六成食水由鄰近的馬來西亞柔佛河(Johor River)供應,但在未來兩年新加坡新的食水處理設施落成之後,其食水自給率便可提高至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