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日報|台擬解禁赴陸旅行團;留日港人煽動罪判囚2月;印度政府疑入侵民衆手機
中國海軍疑向加拿大軍機發射照明彈;中國將公布甲烷減排計劃;孟加拉國大罷工
熬過疫情的中國創業者,開始申請失業救濟金
申請失業金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葉劉淑儀隔空交鋒何君堯等反同人士,香港同樂會在爭議中開幕|Whatsnew
何君堯等議員和一群社會人士稱香港同樂會威脅國家安全,活動大使則建議其到場參與感受。
上海萬聖節走紅互聯網,青年壓抑靠「扮鬼」釋放|Whatsnew
萬聖節的「瘋癲」意味着中國年輕人的壓力和情緒均需要公共活動釋放和宣泄。
日報|李克強遺體火化;果敢爆發激烈戰事;中大校董會改組法案通過
巴勒斯稱死亡人數已升至9061人;俄羅斯大規模炮擊烏克蘭;Lisa 疑似被中國大陸封殺
三年疫情封控衝擊,中國地方財政罰款收入佔比連續上升|數洞
「罰沒佔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發展質量,同時人均GDP越高的省份,罰沒收入佔稅收收入的比例整體越低。
《年少日記》卓亦謙:我想對他們說,不開心也沒有關係
身邊朋友的經歷啟發了他重新看待自己對電影的認識,也促使他必須拍這部題材沉重的處女作。
習近平調整婦聯地位,提出「防範婦女領域風險」|Whatsnew
儘管婦聯主席罕有地由國務委員兼任,但如今中國最高級女性官員的實權遠不如2000年代初期。
日報|習回顧前十年金融工作;港連現多起非法入境案;美汽車工人罷工將結束
加沙和埃及過境點有限度開放;中國出台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方案
十月香港法庭:「輸入煽動刊物」首案,7.21「非白衣人」暴動開審|Whatsnew
初選案伍健偉、林景楠完成案情;荃灣中槍青年曾志健暴动潛逃兩罪判刑47月;「二胡伯伯」無牌演奏罪成
合肥故居獻花現場:他們為心目中的好人李克強,開一場民間追悼會
大城市和村鎮的中國,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的中國就這樣相遇在窄小的巷子中,悼念的是誰也許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好人。
喬瑟芬:以巴衝突中的台灣輿論場——帝國夾縫下的戰爭焦慮與代入感
台灣應該是全世界少數能同理巴勒斯坦處境的國家,但同樣身不由己的歷史,並未讓台灣人心生同理。這又是為什麼呢?
日報|港民主黨未能獲區選提名;李家超不出席APEC峰會;拜登簽AI監管令
中國政府公布李克強喪事安排;解放軍指菲艦「非法闖入」南海水域;日埼玉縣發生槍擊事件;加拿大禁止公務機使用微信
在石家莊見證實用主義搖滾:官方認可的可以搖,不被認可的只能滾
這裏對搖滾樂的追尋帶有實用主義色彩:政府介入搖滾樂這件事很不搖滾,但只要忽視它,就多了幾場陣容不錯、價格不高的音樂節……
日報|以軍大規模進入加沙;港中大教授被拒工簽;台藍白兩黨協商拼國會席位
維權律師盧思位取保;港法官指港媒或妨礙司法公正;伊朗女生傑拉萬德宣布死亡
從「破壁者」到「隱形人」:逝者李克強,和他擔任總理的中國十年
在懷念主政時很難說有出彩政績,偶爾試圖掙扎,又手腳日益無法伸展的李克強時,「長江黃河不會倒流」,是人們引用最多的一句話。
發布首款「碳中和」產品後,蘋果仍遭遇「漂綠」質疑|Whatsnew
或許值得反問的是:碳信用項目是否真的有效?項目本身的環境價值是否有被誇大?
書本也移民:藏身北倫敦的香港圖書館,郵寄借書的信任遊戲
當在英國面對華文藏書不足的問題,一個很自然反應是:「為什麼不自己做?」
台灣同志大遊行中,仍未能結婚的「中台」同志與跨性別身影|Whatsnew
「現在,就是我最喜歡的狀態,這是最棒的我。」
台灣為何需要金音獎:金曲獎不能完成的耳朵任務?|金音獎2023
「它是較沒有明星的獎項,有點『去中心』的感覺。其中可發現一些較另類、或還未建立起商業模式的樂團/音樂人。」
日報|前中國防疫專家吳尊友病逝;以軍再次進入加沙;緬因州槍手仍在逃
李克強逝世,訃告規格和李鵬一致;王毅訪美會見布林肯和沙利文
Little Shy on Allen Street:中年玩樂團,自在與刪減|2023金音獎
如果你懂台灣早年獨立音樂場景,就會明白他們如今成團,其實橫跨了地下樂團轉變為產業的十幾年歲月。
影像回顧:李克強和他同時代的政治人物
李克強主政國務院的十年,是中國和世界急遽變化的十年
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逝世
剛出任總理時,李克強曾推動國務院改革。不過,李克強的第二任期轉趨低調,其獲官方媒體報導的數量和頻率也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