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新北幼兒園餵藥案留下謎團後,台灣家長未能消解的恐懼與焦慮
「誰不希望只是過度擔憂、只是虛驚一場?」
我在皮村「打工博物館」的日子(下):我的工人朋友們,和他們的困境
將現代化等同於城市化,將社會進步等同於物質生產,實在是非常值得拷問的觀念。但卻是這種觀念塑造了我們當今社會的進程。
線下端小聚預告:解鎖「美國夢」後,TA們在紐約找到了90年代的中國小鎮
本期線下端小聚,把折疊多層的紐約用故事舒展開來,反思創作、反思成功,也反思自己和離散、故土乃至中文的關係。
台灣九月起恢復第三地陸客來台觀光, 團客解禁視中國大陸回應|Whatsnew
台陸委會指在政策上台灣已踏出一步,希望陸方能積極正面回應。
中國電影走出低谷今夏大豐收?當恐懼變成爆款票房密碼
「世界處處危機,生活在中國,你們就偷着樂吧」,而這樣的國民情緒卻給了中國電影新的爆款題材?
四問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危機下的最優解?還是利益為上的妥協?
中國大陸一位核電從業者因撰文說明福島核電站排水原因被攻擊舉報,而福島的漁民則擔憂十年努力即將化為泡影。
俄一飛機墜毀,據稱「瓦格納」首領普里戈任在機上|Whatsnew
瓦格納集團關聯頻道「灰色地帶」稱這架飛機是被俄羅斯防空部隊擊落的。
我在皮村「打工博物館」的日子(上):在新工人文化中重拾階級記憶
我終於從我的漫長的大學畢業了。幾分鐘後,我挺直了腰桿,抹掉眼淚,繼續注視着這個世界,並打算繼續和這樣一個世界作鬥爭。
老去的中國:30年後會變成什麼樣?
中國老齡化的速度比其他國家更快,更嚴重的是——未富先老。
台港中#MeToo對談(下):除了制度改革,#MeToo能有「私了」策略嗎?
「我們如何在私人生活中不做enabler,如何不讓不應發生的發生。」
泰前總理他信流亡15年後歸國被捕,麾下政黨與保守派成功組閣|Whatsnew
新的泰國政府是他信家族和保守派妥協的產物。
前路坎坷?烏克蘭夏季反攻的失望與希望
本文試圖對目前烏克蘭戰場的軍事局勢做一簡要的總結和分析,並探討這一局面背後可能的經驗教訓和未來的局勢發展。
藝術界回應「倫敦牆」:它是否挑戰了我們的觀看方式?|端對談
「冒犯的藝術」不是單純挑釁和傷害,而要通過討論、抗辯、反思和爭論,讓被掩蓋的、被遺忘的、被有意或無意無視的東西浮出水面。
陳慧:「願你我重逢」,在台北咖啡館寫作的香港作家
在香港的異鄉感,來自一種精神潔癖;在台北是自我提醒,別當這裡自己地方。而你到底發覺,文學本身就是一種異鄉的存在
台港中#MeToo對談(上):#MeToo是否檢討非性的暴力?是所有人的運動嗎?
「只有某一種論述(discourse)是普遍被接受的,跨出這個discourse之外,很多是沒有辦法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