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

始於2022年2月底的上海疫情,是自2020年初武漢疫情以來,席捲中國大陸最嚴重的一場疫情。與武漢不同的是,面對Omicron的指數級傳播,仍堅持「動態清零」的上海,陷入了「次生災害」的漩渦,引發民間對抗疫政策的強烈反彈。上海疫情會如何影響抗疫政策,端傳媒將密切關注。

上海東海養老院:老人去世一年後,討要真相和賠償的家屬們

上海東海養老院:老人去世一年後,討要真相和賠償的家屬們

「你再混亂,既然事情發生了,你們醫院要拿一個錯了就錯了的態度來,要面對現實、解決問題,不是一味地迴避。」

上海之聲: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

上海之聲: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

我不希望這麼快就遺忘,像不存在一樣。我希望當我們修復了以後,帶著過來人的視角和心態去反思,這樣才不會辜負那段經歷。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們重訪那些靜默現場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們重訪那些靜默現場

「歷史」喜怒無常,從未顧及身處其中的小人物。

上海,封城後的又一個春天,「我們已經是歷史的容器」

上海,封城後的又一個春天,「我們已經是歷史的容器」

徐秋依然覺得它是中國最好、最適合生活的城市。但她也意識到,上海再好也只是「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

解封不是結束,只是另一個開始:懸崖邊的上海餐飲業

解封不是結束,只是另一個開始:懸崖邊的上海餐飲業

他每天被一個問題拷打:如果企業早晚要死,那是今天死還是晚些死?

疫情下被放逐的勞工:當上海成為他們的無依之地

疫情下被放逐的勞工:當上海成為他們的無依之地

「我們都是很渺小的,不像那些偉人有閃光的思想……我們只能跟着這個時代隨波逐流,就只能這樣子,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從新疆開往上海的卡車:4000公里路,與一個女性司機的32年

從新疆開往上海的卡車:4000公里路,與一個女性司機的32年

一個人開車習慣了,熬夜習慣了,被騙習慣了,被拖欠運費習慣了,被封在車裏習慣了。所以這次到了上海,也總會習慣的。

讀者來函:我在上海浦東T2航站樓,看到終點前過不去的那條線

讀者來函:我在上海浦東T2航站樓,看到終點前過不去的那條線

「老外都當天來當天走,還能牽狗上飛機。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中國小姑娘牽着兩隻狗,我很激動啊去問人家,結果奶奶的,加拿大籍。」

滬上老外:封城後我開始思考,「怎樣逃離曾經深愛的上海」

滬上老外:封城後我開始思考,「怎樣逃離曾經深愛的上海」

「我想潤了,」菲利克斯說,「我才明白,這就是一齣懸浮劇——看上去很美,但隨時可能摔在現實裏,被鐵拳迎面來一下。」

上海疫情線上紀念館:人們因什麼而逝去?

上海疫情線上紀念館:人們因什麼而逝去?

市民居家隔離的日常不時闖入機械狗、「大白稻草人」等荒誕片段;社交媒體則具是搶不到的物資、叫不到的救護車和進不去的醫院。

上海張江公寓中產夢碎:三次被徵作隔離點,住戶集體抗議遭警方壓制

上海張江公寓中產夢碎:三次被徵作隔離點,住戶集體抗議遭警方壓制

July跟室友商量好了,等張江公寓一解封,就要搬離這裡。至於能搬去哪裡?她們也不知道。

抗議上海封城的《四月之聲》,拳頭落在棉花上

抗議上海封城的《四月之聲》,拳頭落在棉花上

當記住成爲唯一的反抗,樂觀和悲觀實際上已經得到了統一。

小端夜聊回顧:有病無醫、錯運方艙、華山路上的標語……我們在吶喊些什麼?

小端夜聊回顧:有病無醫、錯運方艙、華山路上的標語……我們在吶喊些什麼?

我認為「清零」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政策具體會不會轉向、以什麼方式轉向,這不是我或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大陸疫情「抽乾」診療資源,誰在為動態清零付出代價?

大陸疫情「抽乾」診療資源,誰在為動態清零付出代價?

壓力層層傳導,從醫院到科室再到醫護個人。王淑怡說:「就像一台巨大的機器,每一顆螺絲釘不能說你受不了了。」

失守與死亡:疫情中的上海養老院

失守與死亡:疫情中的上海養老院

在暫停探視的通知和死亡通知之間,張秋生和其他老人家屬一樣,20多天裏沒有收到院方任何消息。

在次生災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後,什麼是理性的中國防疫模式?

在次生災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後,什麼是理性的中國防疫模式?

只要不計代價,清零或許是時間問題,但中國社會和經濟還能承受嗎?

防疫異見者的另一個上海:當躲避政治的城市遭遇防疫政治

防疫異見者的另一個上海:當躲避政治的城市遭遇防疫政治

「微博熱搜是咖啡,博主在轉救助消息,朋友圈是搶不到菜……」這種信息的分裂正反映輿論場對上海是一座怎麼樣的城市的多重解讀。

上海封城紀事:「上海模式」以至「上海驕傲」的幻滅,然後呢?

上海封城紀事:「上海模式」以至「上海驕傲」的幻滅,然後呢?

這是什麼樣的公元2022年上海大都會生活?那種惶恐,源於一種首次徹底的、對未來的不可知⋯⋯

上海一線抗疫醫生:因封控去世的患者可能比病毒致死的更多,已是醫生共識

上海一線抗疫醫生:因封控去世的患者可能比病毒致死的更多,已是醫生共識

「抗疫就像坐公交,『共存』是終點,是時候研究何時下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