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香港台灣深度

台港「支語警察」辯論,與「華語」的標準化和生命力

標準化在什麼情況下是語言的生命力,什麼情況下會變成語言的孱弱和殘缺?

「支語警察」網上圖片。

「支語警察」網上圖片。

布言

刊登於 2024-05-25

#華文#語言#中國#台灣#香港#評論

註:本文討論的「中文」和「華語」等概念,或不符合中港台三地任何一地之約定俗成用法,請讀者閱讀時留意。

過去幾週,安裝試用了 Meta 推出的新社交平台 Threads 的兩岸三地與海外華人用戶,都很難不被一場網民大辯論吸引眼球,那就是「支語警察」引發的「港台大戰」。

這場大戰發源於一些 Threads 用戶對台灣漢語官話(台灣稱為「華語」或「中文」)環境中「中國用語滲透」的擔憂。這些用戶用「支語」來簡稱或蔑稱「中國用語」。

有人貼文說,台灣人越來越多在口語中使用了「支語」,而非台灣用語——比如帽衫是台灣用語,衛衣是「支語」;比如手提包是台灣用語,手袋是「支語」;憂鬱症是台灣用語,抑鬱症是「支語」,等等,並鄙夷這些「支語」不好聽,或不文雅。

很快,就有香港用戶在相關貼文下留言,不解為何港人說的「手袋」和「抑鬱症」也要遭到鄙夷,並質疑這些用戶對台灣用語和「支語」的二分過於狹隘。隨著越來越多關於警惕「支語」的串文出現,Threads 上港人群體對「支語警察」的嘲諷和批評也相應激增,演變為一場港台語言文化辯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