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面使用音訊影片,請開啟聲音以獲得最佳體驗

點擊閱讀他們的318記憶

20
1
1
0
4
4
3
2
1
0
9
8


馬英九上台,國民黨重返執政

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總統陳水扁在執政末期爆發家族貪腐弊案,衝擊民進黨選情,國民黨籍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在民進黨聲勢低迷下,最終以七百多萬票、近六成得票率,擊敗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形成台灣民主史上第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不僅奪回政權,並掌握國會過半席次,再次完全執政。

2008年3月22日,台北,國民黨的支持者在馬英九贏得總統選舉後慶祝。攝 : Andrew Wong/Getty Images

陳雲林來台衝突事件

前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在2008年6月3日當選海協會會長,11月3日訪台進行兩岸兩會(海協會、海基會)的「江陳會」,陳雲林成為兩岸分治60年來,踏上台灣土地的最高階中國官方代表。

在陳雲林抵台當日,民進黨組織及獨派團體發起激烈抗爭,並與警方爆發肢體衝突,警方更奪走、折斷民眾手上的中華民國國旗,在野民進黨批評馬政府自我矮化。

同月11日,一名80歲的前國民黨員劉柏煙更於自由廣場自焚,表達對馬政府接待陳雲林規格的不滿。陳雲林首次訪台導致上百警力與民眾受傷。

陳雲林與馬英九在同年上任海協會長及台灣總統,但隨著馬政府一連串被批評傾中的施政下,抗議行動接連不斷。陳雲林在2013年4月26日卸任海協會會長。

2008年6月12日,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談。攝 : Claro Cortes IV/Reuters/達志影像

野草莓運動

11月6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預計在下午4點半與總統馬英九於台北賓館會面,民進黨隨即發動大規模「圍城」抗議,這場行動造成上百警民受傷。同日,一群透過台灣網路論壇 PTT 進行串聯的大學生與教授,前往行政院前靜坐抗議,後轉往中正紀念堂,以靜坐、遊行方式抗議對陳雲林抵台期間警方執法和集會遊行法限制的不滿,並要求馬英九總統公開道歉、警政署長王卓鈞下台。

野草莓運動為期兩個月,拒絕政黨奧援,抗議活動在全台串聯,有數千民眾參與靜坐抗議及示威遊行。過這場運動,學生透過運動定位與路線的大量論辯,嘗試整合彼此對運動的分歧想像,也開啟「共同參與、集體決策」的學運先聲,學生在運動落幕後仍持續關注土地正義、反迫遷等社會議題,被視為為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奠下基礎。

2008 年12 月7日,台北,台灣教授協會、全國教師協會、婦女新知協會等團體發起「1207野給你看」遊行。攝 : Pichi Chuang/Reuters/達志影像

2010-2011

ECFA簽訂,服貿開始協商

2010年4月25日,總統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進行 ECFA 電視辯論會。

2010年6月29日第五次江陳會談於重慶市舉行,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同年8月17日三讀通過。

服貿2011年2月開始協商。

2010年4 月25 日,台北 ,台灣總統兼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就ECFA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進行電視辯論。攝 : Chi Chih-hsiang/Reuters/達志影像

大埔事件

2010年6月苗栗縣政府強拆毀田,8月3日1人自殺身亡(朱馮敏),蔡姓、朱姓、張姓、陳姓等四名老翁與許姓、劉姓等兩名婦人,8月21日上午前往苗栗縣竹南鎮大埔地區參加大埔農地徵收戶朱馮敏的公祭,當天中午驅車前往劉政鴻位於後龍鎮的住宅前拋灑冥紙。

2010年6月23日,竹南大埔自救會、台灣農村陣線等團體北上總統府與監察院陳情,抗議苗栗縣政府粗暴徵收民地,要求返還農地,維護生存權。攝:陳毅偉/中央社

717台灣人民挺農村夜宿凱道

包含苗栗大埔地區在內,一連串地方政府濫用行政權力,強制徵收農地事件,已嚴重損及當地人民的行動自由、表達意見以及個人財產等基本憲法保障權利,3500多名農民與聲援人士,齊聚凱道夜宿,要政府停止強制徵收,把土地還給農民;要國會修正不當惡法,要永續農業生存。

2010年7月18日,台灣人民挺農村717凱道守夜行動18日凌晨持續在總統府前舉行,參加的民眾夜宿凱達格蘭大道,要求政府立刻停止圈地惡法,把土地還給農民。攝:鄭傑文/中央社

2012

文林苑

位於台北士林的文林苑抗爭事件,起因於2009年的都市更新案,王家擁有兩塊土地與建物,不同意遭都市更新為文林苑住宅,並提出訴訟。2012年遭台北市府強拆,從都更案演變為大規模的抗爭行動。

2012年3月28日,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苑都更案,北市府針對未搬遷2戶進行拆除,現場有300多人聲援,還有近10多名民眾站在王家屋頂舉布條抗爭。攝:張新偉/中央社

反美麗灣運動

位於台東縣的美麗灣渡假村開發爭議從2003年開始,因開發案違反環境影響評估程序,2012年遭法院判決環評無效定讞。

2012年7月28日,反美麗灣渡假村人士在台東杉原海水浴場舉辦音樂會,阿美族勇士以竹筏划向大海,宣示傳統領域。攝:盧太城/中央社

反媒體壟斷運動

這是台灣首次針對媒體議題的大規模遊行,由901反媒體壟斷聯盟與由各校大學生組成的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為主要團體,遊行訴求為防止媒體被單一集團壟斷。當時的背景為反對親中的媒體旺旺中時集團併購中嘉,反對壹傳媒併購、聲援壹傳媒工會,反對中國因素。

2012年11月27日,台北,年輕示威者在反媒體壟斷的運動中與警察發生衝突。攝:Wally Santana/AP/達志影像

2013

服貿協議簽訂

2013年6月20日至22日,於上海東郊賓館舉行第九次海基海協兩會高層會談中簽署兩岸服貿協議。協議代表: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

2013年6月20日,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夫婦(前右2、前右)率兩岸兩會第9次高層會談協商代表團20日抵達上海東郊賓館,由中國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夫婦(前左2、前左)在賓館東樓大門前迎接。攝:王飛華/中央社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黑色島國青年成立,要求退回服貿

2013年6月21日下午兩點,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內容公布後舉國譁然,多個公民團體展開一連串的批判及抗議行動,並於24日前往行政院抗議,及拜會國會各在野黨黨團。

此次行動,促使立法院於25日院會無異議通過經朝野協商之決議,亦即服貿協議應經立法院逐條審查、逐條表決,不得已包裹表決,非經立院實質審查通過,不得啟動生效。這是國會第一次以院會決議確立兩岸協議的底線。

7月28日擴大結盟後的各團體於濟南路立法院旁舉行「民主團結之夜」,宣布成立「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7月31日,青年學生發起「佔領立院、奪回未來,青年反服貿行動」,成員並於8月份成立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並加入民主陣線。

2013年7月31日,台北,各校學運社團更組成「黑色島國青年陣線」,要求退回《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圖 :網上圖片

洪仲丘事件萬人上凱道

2013年,一名義務役士官洪仲丘在預定退伍日前三日,因疑似受到虐待而死亡,引爆台灣社會高度關注,後由公民1985行動聯盟發起社會運動,第一次為7月20日的「公民教召」遊行,第二次為8月3日的「萬人送仲丘」晚會,亦稱八月雪運動。

「白衫軍」是台灣媒體取公民1985行動聯盟號召眾人穿「白衣」要求「真相大白」的概括性稱呼,實際上運動參與者並不具有太高的組織性。兩次過程完全由公民自主發起、自動參與,主要透過網際網路(特別是 PTT 與臉書)串連,是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由公民自發的社會運動。這場由網路串聯發起的新型態參與,被部分媒體譽為台版「茉莉花革命」。

2013年8月3日,「萬人白T凱道送仲丘」,在凱達格蘭大道集結數萬身穿白衣群眾,要求政府重視陸軍義務役下士洪仲丘遭凌虐致死案,晚會未開始,人潮已從景福門延伸到台大醫院。攝:徐肇昌/中央社

大埔強拆民宅,八一八拆政府

7月18日,大埔自救會等團體北上總統府抗議,苗栗縣縣長劉政鴻趁大埔自救會北上抗議空檔,動員600名警力拆屋,警方為掩飾強拆行動搭用民間遊覽車至大埔。抗爭戶與聲援學生雖以鐵鍊纏身,誓言守護家園,但均遭抬離,約中午12點,四戶抗爭戶道路用地上的房屋遭強制拆除,拒遷戶張森文自殺身亡。

8月18日,台灣農村陣線等團體在凱道舉辦「把國家還給人民818拆政府行動」,在行動於晚間落幕之際,農陣帶領群眾突襲並佔領內政部前廣場,並與警方爆發數波衝突。此次行動透過網路直播,有數千人同時在線觀看。

2013年7月18日,苗栗縣大埔案,大埔張藥房拆遷時的情形。圖:中央社

2014

太陽花佔領立法院

2008年,時任總統馬英九上台後,因國民黨政府的傾中態度,埋下台灣社會對中國因素的疑慮;加上土地徵收、環境保育,以及人權保障等爭議事件,人民對執政黨的不滿匯聚成憤怒。公民社會也在這些年多起社運的操演下,最終,在2014年的3月18日迎來爆發,展開為期24天的太陽花學運,兩岸服貿協議嘎然而止。

這場運動對台灣社會而言,激發青年世代參與政治的熱潮,翻轉台灣原先的政治板塊;於兩岸來說,太陽花學運更激化了同年底的香港佔中運動,相似的場景、同樣年輕的面孔,即便一衣帶水,兩地的青年世代依舊在運動中創造歷史。這樣的時代,那樣的精神,也成為台港青年的時代記憶。

這場風起雲湧、改寫台灣政治與歷史命運的運動,起於2014年3月17日的一場立法院聯席會議。

時任國民黨內政委員會召委張慶忠在主持會議時,受到在野黨杯葛而無法上主席台發言。在朝野一片推擠及混亂之中,張慶忠猝不及防地於國會一隅,透過自備的無線麥克風宣布:「兩岸服貿協議已超過三個月的期限,依法視為已審查,報請院會存查。」

在張慶忠宣布的那30秒之間,他成為引爆這場震盪台灣社會運動的關鍵人物。

18日晚間,不滿黑箱服貿的數十個學生與公民團體,集結在立法院外舉行「守護民主之夜」抗議晚會,大批聲援的群眾也迫使警方封路管制。但晚間9點多,原先的靜坐人群在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陳為廷和林飛帆帶領下,進入立法院,隨後更突破單薄警力進佔議場並佔據主席台。

雖然警方直到隔日清晨,發動至少三波清場行動,試圖將學生從議場驅離,但在民進黨多名立委與學生堅守議場門口下,行動均告失敗。當年25歲的總指揮林飛帆宣布:佔領立法院行動將持續到國民黨道歉為止。

但這樣的宣告並未在短期間實現。

儘管學生佔領了議場,但馬政府始終消極應對,多次喊話學生應盡快離開回家。眼見執政黨以拖待變,另一群抗議民眾決定升高示威強度,發起另一場佔領行動:他們的目標是距離立法院400公尺外的行政院。只是,他們沒料到,等待著他們的,是一場十年後仍然掙脫不了的夢魘。

3月23日晚間近7點半,大批群眾朝著行政院正門及側門聚集,駐守警力不算充裕,即便架設拒馬,但群眾越過障礙、翻牆、推倒鐵門,幾乎是未受到阻滯地就衝進了行政院,他們在大廳坐下,呼喊口號。

但丟失立法院的執政黨,這回鐵了心地不願再讓去行政院。行院院長江宜樺指示警方:驅離民眾。

在命令一出,大批鎮暴警察全副武裝地向行政院靠攏,隨後而來的鎮暴水車引擎聲持續低鳴,亮晃晃的車燈照亮這一晚的魆黑。凌晨時分起,盾牌聲與警棍聲震地,警靴整齊劃一的踩踏聲,預告著一夜的對峙;稍早,先是媒體被清場,一名當晚在現場的抗議者告訴端傳媒:他的恐懼自此而生,沒有了媒體,「警察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了。」

許多照片與影片開始在社群媒體瘋狂擴散,滿頭鮮血的抗議者、遭強力水柱沖倒的抗議者、一張張恐懼以及怒吼的臉孔,還有警方在黑夜之中卻透白的警盔⋯⋯這起濺血衝突事件,也讓許多抗議者陷入官司纏訟,以及至今依舊無法消解的運動傷害。

佔領運動的最高潮則在3月30日來到巔峰。為延續已長達半個月的運動聲量,多個團體號召公民集結凱道抗議:「捍衛民主、退回服貿!」50萬群眾上街,口號沖天震地,但此後,運動能量也開始消退。

4月6日,立法院長王金平做出「先立法,再審查」的宣示,隔日,林飛帆、陳為廷及多位學運幹部召開記者會,宣布完成階段性任務,將退出議場。10日晚間6點,學生宣布將議事槌交還王金平,手持太陽花從議場正門離開,長達24天的太陽花學運落幕。

須臾之間,十年一晃,當年的運動者有著截然不同的際遇,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這場運動,亦難以幾個標籤定性:有人說它是一場沿著反中情緒而來的運動,也有人說這是一場對於自由貿易撞擊貧富差距和環境保育而發出的警鐘。而這樣多面且歧異的訴求,或許也才是這場運動的本質。

一念之變,十年之途,台灣政治版塊在太陽花學運後面臨重組洗牌,公民社會隨之興起、茁壯並健步邁前,持續在後太陽花時代吹拂台灣社會。

如果記憶有期,十年之後,你還記得什麼?如果記憶無法抹消,參與者又如何與其相伴?太陽花一念十年,讓我們向著記憶的碎片發出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