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台灣影像Whatsnew

影像:2024台灣大選的城市風景,台北內外有何不同?|Whatsnew

這樣的「注意力戰爭」,無時無刻都在搶奪選民的關注。

2023年12月8日,台東。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8日,台東。攝:陳焯輝/端傳媒

端傳媒攝影記者 陳焯煇 記者 許伯崧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4-01-09

#自治條例#競選#看板#台灣大選#台北#廣告#影像

幾乎是以兩年為一季的節奏,台灣城市再度換上這道選舉地景,一道人物肖像懸掛在高樓、佇立街道上的風景。

2024年的選舉,正是2022年年底台北市議會通過有「全台最嚴」之稱的《台北市競選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後,首度適用的大選。這條規定嚴格限制競選廣告的設置地點、露出內容,違反規定的廣看告板,最重者可處以新台幣五萬元罰鍰。

自治條例是這樣寫的:廣告中含有「姓名」、「號次」、「圖像」、「競選項目或活動名稱」及「競選標語或標記」任三點以上者,即視為競選廣告;同時,競選廣告僅能刊登於市政府建管處公告的選舉公佈欄、政黨辦公處、選人競選辦事處及車輛。但符合「三點不露原則」者,則不在此限——亦即,有姓名、圖像露出,但沒有號次、競選項目、標語等,有志角逐政治大位者,依舊可以懸掛看板,只是,這時它有個新的名稱:形象廣告,用以避開競選廣告的違法爭議。

報導,當時提議修法的是網名「呱吉」的前台北市議員邱威傑。當時的修法理由包括選舉公平性問題和市容問題等。

2024年1月8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8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台北市府祭出的這條新規定,讓這座城市在這年的大選中,呈現出弔詭的奇異風景:眾多候選人看板林立,多是個人的肖像、或抱胸或握拳;看板中,會以上色的線條畫出一個圓圈,但圓圈內是一片空白、沒有過往常見的號次,稱其為個人「形象廣告」恰如其分。畫面中,還有一句句口號標語、過往的「成績單」,像是想說什麼卻又難以言明,又像是不說什麼,但也無礙原意,以隱晦、幽微卻又顯得時時與公權力對峙的方式,向過往行人發出這場無聲大戰的訊號。

出了台北市,則又是另番風景。

「最好選『哲』,台灣會『盈』」,由民眾黨懸掛的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看板,在出了台北市後,「大聲」說出競選口號;在台北市以外的五都與其他縣市,實則沒有這樣的競選廣告自治條例,在幾乎是毫無管理下,呈現百花奔放、生猛鮮明的視覺戰爭。

這樣的「注意力戰爭」,無時無刻都在搶奪選民的關注;對立的競選組合,將自己的看板輸人不輸陣地懸掛在對手的正前方,選戰從空戰打到陸戰、轉進巷弄戰。

2023年11月27日,板橋。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1月27日,板橋。攝:陳焯輝/端傳媒

其中一個小花絮是:11月17日,國民黨新北市第七選區立委候選人葉元之搶先懸掛侯友宜及柯文哲同框看板,成為全台第一塊「藍白合」廣告看板。未料「藍白合」隨後破局。葉元之只好「找來國寶級的電影彩繪師」,將原有看板上的柯文哲遮住,用手繪畫的方式繪出趙少康的畫像。但背景中仍然音樂隱約顯出「柯文哲」的字樣。

不過,就算在台北市,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候選人也展現出靈活的韌性,在三點不漏原則中多露出那麼一點:如「分享國家願景」就也許不算競選標。在這樣的模糊空間中,各候選人遊走其中,這道看似「史上最嚴」的禁令,也被執法量能不足而突破。

建管處多次受媒體問及違規看板的問題,也僅能重複強調「如果有民眾檢舉,我們一定依法處理」。缺乏巡檢人力、拆除經費短缺,讓這條重手打擊選舉看板的自治條例效果不彰。「要拆大家一起拆」,「要掛大家一起掛」,選舉看似各陣營間彼此對立與分裂,但至少在競選看板上,可能是少有的共識。

2023年11月2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1月2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8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8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2月2日,彰化。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2月2日,彰化。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2月26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2月26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1月12日,彰化。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1月12日,彰化。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1月14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1月14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9月28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9月28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2月23日,嘉義。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23日,嘉義。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6月3日,台中。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6月3日,台中。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6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6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7日,桃園。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7日,桃園。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1月22日,台北。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1月22日,台北。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4年1月8日,板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8日,板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8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8日,台北。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0月29日,板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0月29日,板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0月29日,板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0月29日,板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2月22日,高雄。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22日,高雄。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1月12日,新竹。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1月12日,新竹。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9月20日,新竹。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9月20日,新竹。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7日,桃園。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1月7日,桃園。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2月29日,板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2月29日,板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