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謎一般的動盪」:關於文革的最新研究,如何挑戰了主流敘事的理解?

文革進程的複雜性,超出我們對於政治事件與社會運動的一般理解範式,在某種意義上對人的認知能力形成挑戰。

1968年9月17日,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和慶祝福大會。攝:API/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1968年9月17日,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和慶祝福大會。攝:API/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吉漢

刊登於 2023-10-23

#中國歷史#文化大革命#中國政治

今年上半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魏昂德(Andrew Walder)出版了講述廣西文革歷史的新書《廣西內戰:中國南部邊陲的文化大革命》(Civil War in Guangxi: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China's Southern Periphery)。這已經是魏昂德在短短四五年內連續出版的第三部文革研究專著。2019年,他出版了描摹1966-1969年文革整體趨勢的《混亂的動因: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內部視角》(Agents of Disorder: Inside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短短兩年之後,魏昂德與董國強合作完成的專著《十年動盪:中國農村地區的文化大革命》(A Decade of Upheaval: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Rural China)於2021年出版,以江蘇徐州的豐縣(沒錯,就是鐵鏈女事件的發生地豐縣)為例,講述了一個農村縣域所經歷的跌宕起伏的文革故事。

雖然《混亂的動因》、《十年動盪》與《廣西內戰》並未以「三部曲」的名義推廣發行,但三本書既各有側重又相互呼應,事實上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混亂的動因》基於魏昂德及其研究團隊耗費三十餘年收集、整理的兩千多部中國地方誌資料,勾勒出1966-1969年間造反與鎮壓過程的全國整體趨勢,並搭建起完整的分析框架。而《十年動盪》、《廣西內戰》則更加深入、多角度地考察了江蘇豐縣、廣西全境的地方文革檔案(尤其是《廣西內戰》一書所使用的材料源自1980年代中共中央派往廣西的文革調查組撰寫、彙集的十八卷機密調查報告,獲取殊為不易),通過深描地方文革史,為《混亂的動因》一書提出的整體框架提供了生動具體的佐證。

作為海內外文革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魏昂德在這一領域連續深耕數十年,並一直保持高產。他在2019-2023年連續出版的這三本專著,可以被看作是他過去十餘年學術工作的總結性成果,代表了魏昂德文革研究的學術特色。這一系列研究提供了哪些重要的發現?它們對文革研究領域有何貢獻?

圍繞這些問題,本文對魏昂德近期出版的三本專著展開介紹和評述。在評述的基礎上,本文試圖進一步與讀者一起思考:魏昂德的這一系列研究,如何挑戰了主流歷史敘事對文革的理解?又暴露出我們在試圖理解文革時遇到的哪些困難和侷限?我們對這一場「謎一般的」革命的認識,是否能在魏昂德所描繪的歷史圖景中變得更加清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