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八週年戰爭的陰影評論台灣深度

八年將屆,台灣防衛能力進步了嗎(下)?蔡政府國防施政的隱憂

台灣社會國防議題吵嚷不休的亂象,恰巧暴露了心理國力低落的弱點。

2023年7月27日,新北市八里舉行漢光演習。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7月27日,新北市八里舉行漢光演習。攝:陳焯煇/端傳媒

廖英雁

刊登於 2023-09-14

#武統#台海情勢#國武國造#國防改革#軍事分析#蔡英文

【編者按】在〈台灣防衛能力進步了嗎〉上篇,檢視蔡政府上任近八年來,台灣國防在「備戰才能止戰」的指導下,進行了哪些國防施政的改革。其中,除了提高國防預算、增列特別國防預算,亦以「國武國造」作為國防自主的方針;對台灣人來說,更普遍有感的,則是2024年起恢復募徵並行的兵役制度,且強化教召的訓練內容。

但在這些有感的改革以外,實際上,台灣社會每逢對重大國防議題皆陷入吵嚷不休的困境中,除了軍事知識的落差,公共議題討論的泛政治化,軍事議題同樣難以倖免。每當剩下立場對峙,公共對話即難以開展,而此則使得認知作戰有機可乘。

在下篇,本文指出台灣國防在改革同時,相關隱憂也應當留意,除了軍事知識的認識不一外,國防預算的結構性沉痾也或將成未來隱憂。除此,在美軍售台灣頻率、力道加快加重之際,甚至主導台灣建軍的態勢愈趨明朗,意味著什麼樣的台海情勢?而2024年台灣的新任總統,在國防安全的挑戰上,又須歷經哪些考驗?

(廖英雁,自由撰稿人,關注海巡執法、國防軍事、歷史研究)

綜觀蔡政府2016年到2023年間的國防施政,一面提高國防預算額度、增列特別國防預算、維持先進戰機規模、擴大儲備精準彈藥存量,一面推動國防自主,包括催生自主防禦潛艦(IDS)的原型艦,以及積極建立無人機軍工產業。鑒於2018年起實施的全募兵制問題叢生,蔡政府自2024年起恢復募徵並行,義務役役期回歸一年、精進役男訓練內容,並設法改善全民動員體系,強化後備部隊戰力。

時值美國與中國爭霸加劇、中國積極向外擴張引發各國忌憚,因此台灣也與日本、帛琉等周邊盟邦擴大合作,特別致力於促進美、台友好關係。而川普、拜登兩朝政府對台施政整體而言,簽署各項友台法案、增進與台灣國安交流、簡化軍售流程、放寬軍售武器與技術限制、增大軍援力度、加強軍事合作層級與規模等等措施,都有助於台灣提高防衛能力。

上述國防施政的成績固然值得稱道,相關隱憂也同樣應當留意。

2023年7月25日,台北,漢光演習期間,軍警進行橋梁阻絕、封鎖及檢管暨萬華地區守備作戰演習。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7月25日,台北,漢光演習期間,軍警進行橋梁阻絕、封鎖及檢管暨萬華地區守備作戰演習。攝:陳焯煇/端傳媒

社會軍事知識落差大,重大國防議題討論易失焦

台灣或許由於社會長年來輕視國防素養,迄今仍缺乏基本的軍事資訊識讀能力,也難以提出合理的論述。

如前所述,中國對台灣除了政治促統、外交孤立、灰色衝突、軍事威嚇以外,認知攻勢也不遺餘力,常利用各種管道釋放誤導性消息,或影響輿論。而台灣或許由於社會長年來輕視國防素養,迄今仍缺乏基本的軍事資訊識讀能力,也難以提出合理的論述。加上公共議題討論往往泛政治化,於是每當出現爭議性的話題時,各方人馬各自回歸立場陣營、憑空想像互相謾罵指控,也就成為令人惋惜的常態。

舉例而言,當蔡政府延續扁、馬政府既定政策,在2018年宣布全募兵制終於上路時,台灣各界在額手稱慶「以後當兵只要四個月軍事訓練役」之餘,並未意識到「維持高素質的志願役部隊」需要「足夠的國防預算」。事後證明,一個國防開支連GDP的2%都不到的國家,果然難以支撐全募兵制所需的高昂訓練、後勤、裝備、福利等需求,部隊人員編/現比也嚴重不足。

直到2022年,蔡政府盱衡俄烏戰爭爆發、因應各方壓力,恢復徵募並行兵制,延長義務役男役期為一年後,儘管朝野黨團對此均有共識,還是有立委質疑這是「抗中保台」激化對立,或有學者痛批「延長役期苦的是民眾」,甚至有總統參選人揚言「當選後就要把義務役改回四個月」。這些父子騎驢的觀點,顯示在中國強力威脅之下,台灣仍有部分民眾既欠缺危機意識,也對於國防議題不願負起相應的責任。

M136「火山」車載布雷系統。圖:網上圖片
M136「火山」車載布雷系統。圖:網上圖片

反過來說,強鄰進逼的危機,也經常助長台灣社會的避戰聲浪,又被偷換概念為「政府想要扼殺自由、叫民眾送死」的陰謀論。這些訴諸恐懼、先入為主的暗示,也造成民眾遭遇軍事議題時,鮮少願意分辨資訊來源或進行查核。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