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忠,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日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正式召開記者會宣佈參選之後,讓此次總統大選目前進入了一強(賴清德)三弱(柯文哲、侯友宜、郭台銘)、「四腳督」的狀態,下一階段來看,在野陣營能否整合,成為影響選舉結果決定性的變數。
可以這樣說,依民調數字來看,即使柯、侯、郭能夠整合,也才和副總統賴清德形成勢均力敵的情況,更遑論現在是藍白兩黨、柯侯郭三人各自投入選舉的情況。局勢正如同郭台銘參選記者會所言:「在野不整合,便宜賴清德」。
然而,2024年除了總統的選舉,還有立法院的選舉,在選戰進入白熱化之際,單靠「下架民進黨」的負面動員,有可能促成在野的整合嗎?對於郭柯侯三人而言,後續選戰的策略要如何調整,保持整合的彈性?而對於賴清德而言,如何衝破民調的天花板,甚至讓民進黨繼續在立法院過半?這些都成為後續觀察選戰的焦點。
整合的第一道難題:正副如何搭配?
國民黨身為第二大黨,沒有理由擔任副手;柯文哲民調穩定領先侯友宜,同時避免民眾黨變成「小藍」,也沒有擔任副手的正當性。
首先,對於在野的整合來說,柯侯郭當然各有盤算,誰是副手是表面上難以跨過的障礙。但深層來看,在政黨的結構上和理念上,如何真正整合出訴諸執政的信念和理念,恐怕是更困難的挑戰。
現階段來看,在野三人的政黨實力和候選人個人聲望存在落差,是表面上難以整合的原因之一。代表國民黨的侯友宜,民調始終低迷,但國民黨的政黨實力不僅在立法院位居第二,在2022年地方選舉,更是取得過半縣市的執政,深具組織動員的實力。相反的,柯文哲與其說代表民眾黨,不如說帶領民眾黨來參選,而且不只總統大位,更有站穩立法院進而挑戰國民黨的機會。
柯文哲以個人的高聲望拉抬民眾黨,和國民黨想方設法呼籲動員與團結來支持侯友宜,黨的實力和候選人的民調聲望,成為藍白最大的反差。國民黨身為第二大黨,沒有理由擔任副手,在歷史上也沒有與其他候選人合作擔任副手的經驗;柯文哲民調穩定領先侯友宜,同時避免民眾黨變成「小藍」,也沒有擔任副手的正當性。因此,就藍白而言,整合的第一道難題,就是正副如何搭配。
在藍白政黨與候選人實力存在反差的情況下,郭台銘的參選必然再次攪動候選人的支持率,但由於郭台銘以無黨籍身份參選,並未組黨,因此對於政黨實力來說並不會引發「政黨重組」的效果。
以民調和聲勢來看,郭台銘的支持率在三人之中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落後侯友宜。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郭台銘仍舊堅持參選,顯見其目的只在總統,或是成為促成藍白合作的階梯。如果無法促成藍白合,郭台銘現階段也沒有擔任副手的理由。因此,透過正副搭檔的方式來整合柯侯郭,目前看來仍有相當高的難度。
下架民進黨,然後呢?
僅以下架民進黨作為情緒性動員的口號,藍白兩個政黨也很難說服選民,在什麼樣的政策和理念上來支持他們。
即使不看表面上正副手搭檔的困境,藍白之間或是郭柯侯之間是否能「實質整合」,更是政黨政治本質上以及理念上的挑戰。目前藍白之間的合作基礎,只有「下架民進黨」,這也是郭台銘參選的訴求。然而,從政黨的角度來看,國民黨和民眾黨是否有趨近的執政理念,目前難以檢驗。
以兩岸政策為例,侯友宜和國民黨宣稱支持合憲的九二共識,柯文哲和民眾黨能接受嗎?郭台銘提出「金門和平宣言」,國民黨和民眾黨不置可否,僅強調和平與交流。嚴格來說,藍白之間、郭柯侯之間,能共同推出有實質內容的兩岸政策嗎?
如果僅是靠「下架民進黨」作為藍白之間或是郭柯侯之間唯一的共同主張,不禁令人追問:下架民進黨,然後呢?藍白之間能否在經濟、內政、兩岸、國際等議題推出有共識、有內容、能夠實踐的政策,目前看來是很大的問號。僅以下架民進黨作為情緒性動員的口號,藍白兩個政黨也很難說服選民,在什麼樣的政策和理念上來支持他們。侯友宜和柯文哲,甚至是郭台銘,除了對民進黨負面動員之外,尚無明確具體的政策主張來正向動員,這也是為何民調上藍白始終難以突破三成、甚至掉到兩成以下的原因之一。
再從郭董在宣布參選時,宣稱以整合非綠為目標的說詞來看,對民眾黨來說更需謹慎以對。民眾黨當前靠著柯文哲領先侯友宜的聲量,大有在立法院第二票,也就是政黨票超越國民黨的機會。
近期部分針對政黨支持度的民調,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發現,民進黨獲得36.8%,台灣民眾黨17.8%,國民黨17.1%,民眾黨已經出現超車國民黨,成為第二大黨的結果。如果政黨支持度和個人民調都已經超過國民黨,柯文哲只有柯郭、柯侯,或是維持民眾黨獨立性自行尋找副手這三個選項。回顧柯文哲崛起的過程,主要的訴求在於「不藍不綠」,建立第三勢力的選項。柯文哲也確實靠著這樣的訴求,吸引到不少中間選民、獨立選民的支持,年輕選民的部分甚至超過賴清德。
在這樣的政黨支持者結構為基礎,柯文哲相當謹慎操作藍白合作的議題,就是要避免民眾黨在非綠陣營中被貼上「小藍」的標籤。如果民眾黨成為「小藍」,所謂的第三勢力就沒有說服力,獨立選民、中間選民、年輕選民,也就沒有繼續支持柯文哲的理由了。民眾黨唯有真正成為第三勢力,才能繼續號召不藍不綠的選民。
因此,除了和國民黨一起喊出「下架民進黨」,民眾黨更必須和國民黨在理念和政策主張上保持差異。後續選戰進入白熱化之後,民眾黨必須提出有別於藍綠兩黨的政黨理念與主張,這也將成為藍白是否能整合的結構性挑戰。
此外,民眾黨另外的挑戰,在於傾向一人政黨的權力結構難以在這次選舉產生質變。依靠柯文哲的高人氣,以及國民黨低迷的選情,有可能出現一個弔詭的現象,就是從立法院的結構來看,民眾黨雖然在立法院因區域立委有限,難以超越國民黨,卻有機會在政黨票的部分超車,以政黨支持率來說成為第二大黨。
換言之,有招牌,有柯文哲的魅力,但沒有組織,無將可用。若是依此結構發展下去,免不了走上親民黨依附在宋楚瑜身上而泡沫化的後塵。從政黨發展的角度來看,民眾黨力求在這次選舉超車國民黨,並朝向永續經營,選後要改變政黨的權力結構可以說是勢在必行。
再看民進黨的部分。民進黨提名的現任副總統賴清德,雖然有「台獨金孫」、「務實台獨工作者」的標籤,但在選舉過程中,賴清德不斷強調將延續蔡英文總統的路線,更在過境美國期間保持低調,避免成為台海地區的「麻煩製造者」。在當前兩岸局勢險峻,國際高度關注台海的穩定與和平,賴清德在兩岸論述上維持民進黨既有的基調,就是民主、和平、在國際上扮演負責的角色。
與柯郭侯相較之下,民主和和平是共同點,但賴清德訴諸國際,繼續與國際連結;而柯郭侯則是分別強調與中國交流、一中、九二共識,面向的是北京而不是國際社會。簡單的說,民主與和平是目的,而賴清德的主張是延續蔡英文路線,透過與西方民主國家的友好和信任關係來維持民主和和平。而柯郭侯雖然也是訴求民主和和平,但方式卻是轉向中國,設法取得和中國之間達成共識。
2024大選「對內」影響大於「對外」
柯侯郭未來能否整合、如何整合,不單只是一次選舉的勝敗,也會是國民黨、民眾黨是否出現政黨重組的關鍵。
最後,台灣的總統大選,總是牽動兩岸關係。從兩岸與國際的問題來看,當然不會有任何一個陣營在當下的政治氛圍主張兩岸的統一。但從維持現狀的角度來看,賴清德既然強調延續蔡英文的路線,自然是較為接近維持現狀,也就是連結西方民主國家來對抗中國的併吞壓力。而柯郭侯尚欠缺的,就是如何能夠說服選民,既要與中國達成共識來維持和平,又能確保台灣的主權與民主。
柯郭侯不斷主張,民進黨和賴清德的勝選將會帶來兵凶戰危,但務實的來看中國的台灣政策,其實就只有兩個字:統一。以統一為前提的九二共識,即使能夠止戰,但卻無法確保台灣的民主和主權。現狀的維持,雖然和中國之間呈現高度的緊繃狀態,但不可諱言的,至少順利的同時維持了民主、和平以及國家主權的狀態。要維持此一狀態的難度確實越來越高,也成為這次選舉中各陣營必須清楚說明的議題。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面對台灣一次又一次的總統大選,北京也已經認知到,兩岸統一目前已經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然而,隨著兩岸經濟與軍事實力越差越大的當下,加上習近平政治權力高度集中與內縮的風險,北京的對台政策日益單向,不太容易因為總統選舉的結果有所調整。
是以,儘管可能「幫倒忙」,北京仍在近期用盡各種方法介入台灣選舉,例如禁止農產品進口、封殺外交空間、增加軍事演習的壓力、甚至揚言終止ECFA⋯⋯等等。對北京而言,目前來看,「武統」仍非第一選項,因此把選戰連結到「戰爭與和平」,成效也相當有限。與其期待親中勢力的當選,不如明確劃下紅線,在嚇阻台獨為基礎下,逐步且單方面的設定統一進程。
這場選戰走到當下,未來在野勢力的互動、中國介入選舉的動作,確實都會對選舉產生影響。但整體而言,這場選舉可能對內的影響大於對外。亦即,對台灣的政黨政治來說,柯侯郭未來能否整合、如何整合,不單只是一次選舉的勝敗,也會是國民黨、民眾黨是否出現政黨重組的關鍵。對外來說,無論是延續抗中路線的賴清德,或是相對親中的柯侯郭整合而勝選,都不會改變美中對抗的格局,也不會對兩岸產生立即性的影響。但長遠來看,仍可能是台海現狀是否改變的轉捩點。
綜觀選戰未來的發展,領先的賴清德一動不如一靜;反倒是落後的柯侯郭,任何一方的決策,都可能成為影響選舉結果決定性的變數。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