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哈金專訪(上):把英語當成第一語言寫作,心理的壓力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

「你要不把你自己認真看待,誰能認真看待你?一定要有偉大的幻覺。」

2006年6月5日,美籍華裔作家哈金。攝:Pool ANDERSEN/GAILLARDE/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2006年6月5日,美籍華裔作家哈金。攝:Pool ANDERSEN/GAILLARDE/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李菁 發自波士頓

刊登於 2023-08-02

#專訪#文學#哈金

哈金,原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遼寧金縣,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後赴美留學,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哈金於1993年至2001年在艾莫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任教,之後任教於波士頓大學創意寫作中心直到現在,也是該中心六十多年以來的第一位華人寫作教授。

1990年哈金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詩集:《沉默之間》(Between Silences),這本詩集的副標題是「A Voice From China」,這幾乎可以指代哈金所有的作品:一個來自中國的聲音。移居海外的這些年裏,哈金是在「用異國他鄉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故鄉的悲喜交集」。自1990年起,哈金開始用英語寫作,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他的小說《等待》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和1999年福克納獎;《好兵》(Ocean of Words)獲得了1996年海明威獎;2004年長篇小說《戰廢品》(War Trash)再度贏得福克納獎,併入圍普利策獎。美國國家圖書獎評審給哈金的評價是:「哈金對個體與社會的衝突,人心的永恆共性與政治的不斷變化之間的衝突,有着深刻的理解。」

余華曾經在讀完哈金的小說之後評論道:「我讀到了太多隔靴搔癢的中國故事,可是遠離中國的哈金讓我讀到了切膚之痛的中國故事。……在我眼中,哈金永遠是一位中國作家,因為他寫下了地道的和有力的中國故事。」

哈金的辦公室在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一幢古香古色的小樓裏。出現在眼前的哈金一如之前通過文字和照片裏感覺到的那樣,誠懇、質樸、謙遜。一見面,哈金就滿臉歉意地說自己的辦公室因為漏水,有工人在維修,所以只能借用別人的辦公室接受採訪。不過巧的是,這間辦公室的主人也是美國非常有名的一位詩人羅伯特.平斯基(Robert Pinsky),1997-2000年,他曾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桂冠詩人。美國的「自白詩」代表人物(Confessional Poetry)羅伯特·洛威爾(Robert Lowell)也曾在這裏教出不少獲得普利策獎的詩人。

自2001年離開艾默裏大學,到這裏任教,哈金在此生活了20餘年。這是被他視為「家」的地方。「我每週來上一次課,主要是教中長篇小說,工作量還是很大的,因為它不是小短篇,有大量的案頭的工作,幫學生做,我自己也得寫小說。」2022年3月,哈金在波士頓連續兩天接受筆者近6個小時的採訪。這也許是近幾年來哈金最全面的一次訪談,話題從他童年成長的環境、14歲當少年兵的經歷、一直到走上文學創作之路……訪談期間他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地將心底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以至於在談到一些經歷和感受時,哈金數次哽咽甚至落淚。

「英語世界的不同聲音」

一開始我就很清楚,我不能用標準的英語來寫,否則你就和別人一樣,消失了。

端傳媒:很多人知道你,是從你第一部獲獎小說《等待》開始的。《等待》也從更大層面上給你帶來了聲譽——先是在1999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其後又獲得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也是第一位同時獲得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從你收到的反饋來看,無論是出版商還是評委,這部小說最吸引或打動他們的是什麼?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