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印緬邊境的火藥箱:緬甸難民潮如何成為中印角力的地緣政治難題?

「如果印度能協助緬甸回到民主政體,支持民族團結政府,印度將是第一個受益者。」

「如果能繼續在緬甸求學,而不是逃到印度,我希望未來能成為護士。」18歲的欽族女孩梅麗雅桑(Mayliyasan)眨著靈動的眼睛,臉頰上塗著緬甸傳統防曬護膚品「檀娜卡」(Thanaka),她已經在西梅難民營滯留超過1年。

記者在2023年5月初,進入印度東北方米佐拉姆邦的「西梅難民營」(Sihhmui Camp)。這個位於印度米佐拉姆邦(Mizoram State)首府艾藻爾(Aizawl)郊區的難民營,自2021年緬甸軍事強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發動政變後,就收容了140名難民。

2021年2月1日政變前,「緬甸難民」主要讓人聯想到緬甸羅興亞人(Rakhine/Rohingya)。第一波緬甸難民潮是2015年,25,000多名羅興亞難民搭乘擁擠骯髒的船隻,穿越印度洋前往馬來西亞等國,因受困海上而為世人所知;第二波難民潮發生於2016至2017年間,羅興亞人世居的緬甸若開邦(Rakhine State),爆發武裝衝突與種族屠殺,大批難民逃向鄰國孟加拉;截至2023年5月,已有93萬名羅興亞難民滯留孟加拉難民營。

但現時緬甸難民已不止羅興亞人。2021年緬甸政變後,全國各地對抗軍政府的內戰,造成境內不分種族,超過149萬人流離失所,或流亡鄰國。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自政變發生至今年5月1日,88,300人逃至鄰國,其中超過4萬名欽族(Chin)難民逃至相鄰的印度米佐拉姆邦(Mizoram)。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