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境內的電商、遊戲、短視頻等核心互聯網產業規模於前幾年增速放緩,不少企業踏上出海之路,但海外賽道亦不平順。經歷過行業野蠻生長的紅海時刻、又熬過996工作模式的互聯網從業者,在出海業務中看到了行業與自身的異化。面對頻繁跳轉的業務、動輒裁員的辦公室和意義感喪失的工作內容,要如何走下去?端傳媒與裁員潮中的一位「倖存者」聊了聊,以下是他的口述:
「我們都是紙蝴蝶,誤以為自己有翅膀」
我今年快30歲,從事互聯網行業約5年。我所在的公司主要做海外業務,去年陸陸續續開始裁員,今年又集中裁了很大規模的一批人。
在國內的非中國籍員工最早被裁。他們日常要做針對(他們)本國的內容審核、用戶調研和推廣宣傳活動。對於一些非中國籍同事來說,這似乎是他們能找到的最完美工作。有的同事在老家有一些小生意,做機械類的技能培訓,但當地生意一般,就業率也不高。他的家人都希望他留在外國工作。還有的同事原本在老家當公務員,他覺得中國很安全,他對安全的定義是「走在街頭沒人用槍指著你」。有一位同事還在讀書,夏天馬上要畢業了,如果沒有工簽就得回國。要是沒找到工作,他打算去上語言培訓班,這樣能保留學生身份。但大城市語言培訓班很貴,要六七千元。這個同事一直想留在中國,他覺得中國公司特別好,連上公司內網就能翻牆,公司管飯、有免費Wifi和咖啡,以前我們同事經常聚餐、買奶茶。這些非中國籍的同事,從家裡到公司要搭地鐵和換乘公交車,往返5小時。就算如此,週末也會來公司工作。他們覺得只要能賺到錢,寧願七天無休。
那次裁員,一開始HR交代我不能透露,我一直很緊張。通知的那天,HR把他們叫到會議室,我當天下班特別早,我不想面對這個情況。第二天,我找了個小酒吧,叫組員們吃飯。他們很認真對待這次聚會,打扮得特別正式,從家裡穿西裝過來。
聚會散場後,有位非中國籍同事發信息對我說,就算你每天看不到我在這個工位上,要相信我還是會默默關心你。我覺得很感動,但同事關係就這麼潦草結束了。
後來裁員裁到中方區,這個項目幾乎只剩我一人,身邊的位置都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