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夏天在歐洲逛劇場:2023柏林戲劇節與維也納藝術節

華人社會鮮有不帶情緒的公共討論,要能製作一齣像《前往達浩的巴士》的製作,不知要待到何時。

柏林戲劇節中的一部戲劇,講述一群烏克蘭婦女和男人,在烏克蘭被全面入侵後為自由而戰的故事。《FebrUaRY》劇照

柏林戲劇節中的一部戲劇,講述一群烏克蘭婦女和男人,在烏克蘭被全面入侵後為自由而戰的故事。《FebrUaRY》劇照

特約撰稿人 甄拔濤

刊登於 2023-06-28

#柏林戲劇節#維也納藝術節

甄拔濤:香港劇場編劇、導演、再構造劇場藝術總監,德國曼海姆國家劇院駐院作家。劇作也在德國不同戲院公演。英文劇本《未來簡史》獲2016德國柏林戲劇節劇本市集(Theatertreffen Stückemarkt)獎。

「很多東西都是怪異的。但沒有什麼比人更怪異的了。」

每年夏天,歐洲的劇迷都可以很忙,因為各國都有大大小小的戲劇節,既可以讓你窺探最新的戲劇潮流,也可以得見歐洲最關心的議題。如果是戲劇工作者,這個更是一個跟業界人士碰面的好機會。不過這種戲劇盛會,曾因疫情中斷兩年,其中也有戲劇節移師網上發佈。今年我走訪了兩個傳統大型的戲劇節—— 柏林戲劇節和維也納藝術節,從他們挑選的戲碼,也能看到一些最新趨勢。

柏林戲劇節的來龍去脈

柏林戲劇節其實是一個比較方便的譯法。德文原文為Berliner Theatertreffen, Berliner是柏林或柏林人的意思,Theatertreffen解作「劇場相遇」。這個相遇是雙向的,你遇見劇場,同時劇場也遇見你。戲劇節由柏林藝術節主辦,本身擁有一座表演中心(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1963年柏林藝術節邀請了五個客席演出,1965至1966年起柏林戲劇節正式獨立運作,並將每屆演期定在五月。1989年5月,柏林圍牆倒下之前,柏林戲劇節首次邀請東德劇院參與,以展示德語戲劇的現況。

柏林戲劇節多年來維持三個環節。最矚目的當然是年度十大演出。每年,來自藝評或媒體界別的七人評審團,從每年於德語區域(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半個列支敦斯登)上演的戲劇製作,挑選十齣最突出的作品,並邀請到柏林演出。要留意,他們不是說「最佳」(the best),因為何謂最佳,恐怕爭論到天荒地老,而是「突出」(remarkable)。換一個字,詮釋空間便大得多。2019年,柏林戲劇節更特設女性配額,十部入選劇目最少有一半要由女性導演創作,直到2023年。另外,有作品因製作條件所限,雖被邀請卻最終不能在柏林上演。

劇場歸根究底,也是屬於政治公共領域的。

另一個環節是劇本市集(Stückemarkt)。劇本市集成立於1978年,及至2003年,開放來自歐洲各地的編劇參與。參賽者不可以是業已名成利就的劇作家,所以我形容為歐洲新秀賽。每年有劇作家、導演、作家等組成評審團,選出五至七個作品,在柏林戲劇節期間演讀(或稱讀劇)。劇本市集亦歡迎戲劇表演參賽,2018年更開放向世界各地徵件。可是今年開始停辦。今年戲劇節另外策劃了「十個相遇」(10 treffen),涉及多種議題,包括俄烏戰爭的各種狀況,例如女性面對的暴力、白羅斯暴政下的社會狀況、身兼藝術愛好者、母親身份的聲音、難民問題,以至柏林獨立文化工作者的處境等。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