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影像

31位離港攝影師 留下最後的香港影像

看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遠去,不論是新生、是醒覺、或是夢想,一張張離散者的影像,以香港人共同的痛楚連結起來。

Winson WONG 《無題》 我們來自香港。

Winson WONG 《無題》 我們來自香港。

端傳媒攝影組

刊登於 2023-06-20

#港人離散#攝影#影像

一座城市來到歷史的轉折,去或留,各有苦衷。不少香港攝影人選擇帶著相機離開故城,一時淘空了兩代的攝影人。攝影歷史學者黎健強和攝影師楊德銘意識到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於是向2019至2023年間離開香港的攝影師提出一個邀請,希望他們交出「最後」於香港拍攝的影像,結集展出。

最終31位攝影人交出作品,參與者多為從事藝術或新聞攝影的朋友,組成了一場香港的集體告別式。他們將香港定格在哪裡?毀壞的選舉海報、復常的理工大學、機場候機時的風景、兒時生活的屋邨、父母告別的身影、中港的邊界、退色的塗鴉、獅子山的冷酷異境、父母昔日的結婚照、一條無人的海底隧道,子女的黃昏剪影⋯⋯以各自的方式回應離散的時代。

展覽名為「無論我去到那方」,出自昔日粵語流行曲歌《誰能明白我》,看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遠去,不論是新生、是醒覺、或是夢想,一張張離散者的影像,以香港人共同的痛楚連結起來。

齊切 Cut CHAI 《無題》

照片內的小孩或與你無關,在六月的那天按下快門,我們或想着同一事件。

或許還記得那張選舉海報,但現在跟我們很遠,在不敢遺忘之間繼續生活。

張才生 Samson CHEUNG 《家》

從「在家」到「回家」,由「我們仨」的中心到「我們仨」的其中一只翅膀。在一個平常的

晚上,沒有戲劇性的告別,只有說不出的情感,並等待我們每次「歸家」。

張志偉 CHEUNG Chi Wai《變形人間》

照片是源自2022年疫情下的一個計劃⸺「新冠新觀」的「下回分解」聯展。概念來自卡 夫卡的《變形記》的一句:「早上起床發覺自己變成蟲。」疫情突然降臨,我們的身份亦 頓時產生變化,我邀請數位朋友穿戴蟲的道具後拍攝及訪問,像是超現實的特攝片。人 物是小咪(也是製作蟲的道具的戲偶師)和她丈夫 WF CHAN,地點是大埔。

Jerry HO 《無題》

張康生 Enoch CHEUNG《還是山》

在準備的過程中,發掘往日自己介乎放棄與留戀的糾結,斷捨離變為短暫日常。實驗成 品竟也帶來左碰右撞的思緒衝突,對「捨」的多重思考遠超其字義。重甸甸的符號會否 變成以物移情的陳腔?

總相信,移情不須別戀,物是未必人非。

陳啟駿 MC 《一切如初⸺壹》

攝影項目「一切如初」紀錄了數位在理大事件中被圍困的學生,他們重回校園的記憶和感受。

陳焯煇 Raby CHAN 《無題》

2022年6月14日,珍寶海鮮舫離港駛向南中國海。對這艘富東方情調的船,我沒有具體的記憶,唯一印象是《食神》和媽媽的船上婚宴。珍寶沉沒,象徵意義大於一切,這些年有太多一個時代的結束,珍寶是香港人情緒的載體。我人在台灣,無緣紀錄,回港已 是 2023,一切雲淡風輕。回家後,尋找家庭相簿,想回到那隻還未沉沒,又來不及登上 的船,凝望到的是母親三十年前身影,我挑選幾張泛黃的照片放在書內,離開了香港。

Rraay LAI 《最終風景 2020.05.22》

新法律生效前,從香港島北角寶馬山遠眺九龍半島。

Jimmy WONG《616 那一夜》

2019年6月16日,由香港民間人權陣線 Civil Human Rights Front 舉辦的「譴責鎮壓,撤回 惡法」大遊行,遊行人士到達政府總部一帶後仍然留守,主辦單位公佈遊行有200 萬零1人參與。

高仲明 KO Chung Ming《無題》

舊蘇屋邨是我出生的地方,直到6、7歲前一直住在這裏。後來家庭環境有變,先後遷到 又一村、中半山。富貴春夢,入行成為攝影師後,又搬回平民區。我的童年回憶零散而 破碎,但蘇屋邨的片段卻異常清晰。某年聖誕,我如常在騎樓發呆,外面忽然有個阿伯 的頭朝著我飛過來,我奔回屋內大叫:「聖誕老人吖!」

蘇屋邨在 2008 年拆卸,在此之前我花了 3-4 年時間,仔細拍下這裏的景物。這是我一 個 long-term project,算是把童年的畫面重新收拾一遍。

羅君豪 LO Kwan Ho《海底隧道》

本應熟悉不過的紅磡海底隧道,在這刻變得陌生。

我離開了這條每天必經的紅隧,到了遙遠的他方。

攝於2019年8月3日。

林亦非 LAM Yik Fei《無題》

八鄉雞公嶺,背景為深圳福田商業區。

凌樹輝 LING Shu Fai《無題》

夢回青河,在那夢幻的地方,連連不絕的夢,何時夢成真?

葉曉燕 Rachel IP Hiu Yin 《香港與世界,世界與香港 世界故事,香港靈感》

翻看電話相機 apps 中的視覺日記

選了四張照片串成一幅香港日常

記那年香港

程志遠 Dickson CHING《離地的凝望》

因工作關係,廿多年來走遍香港不同角落,近年則多從高空看我城。熟悉的商業地區、 公路幹道,抽離俯視,別有趣味。

人在異地重看「離地」舊照,勾起昔日生活於擠迫都市的百般感受。但社會變速驚人, 若干年後重臨舊地,親切感會否依然?

林榮堅 Martin LAM 《鴻圖道》

鴻圖道,是一個讓我充滿回憶,感到十分熟悉的地方。在 Duane Michals 攝影連環圖的啟 發下,離開香港前的某個清晨拍攝了這一系列照片,以紀念這個地方。很多東西既熟悉 又陌生,現身處一個陌生的環境裡,但也同時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張偉樂 CHEUNG Wai Lok《灣仔隨拍》

譚德潤 Mike TAM《熟悉的影像》

不能帶走的,就只好記在腦海中,放在心裏;登上高山,盡量看多些熟悉的境物,大大的吸一口氣,很滿足。

謝至德 Ducky TSE Chi Tak 《香港面孔⸺2017–19》

在《香港面孔》系列中,我將香港人「不呈現」的身分一瞬間「再呈現」。今天回看這一組 90 年代下的作品:愛立信 337、地鐵公眾電話、Chips 波鞋等等,再透過人物在空間 中的姿態,彷彿帶你經歷九七回歸前那種對香港愛恨糾葛的心情。作品呼喚一個又一個 我們曾經擁抱過,卻現已各奔東西的念頭。這是我經常提到的「無常」(Impermanence)。 我在眾生之中游走,猶如走進無限的生滅,在生滅之間尋找靈魂互相碰撞的火花。在作 品中找到了90年代香港人難以梳理的身份,而低下階層人士尤甚。藝術作品的靈魂也 許就像一支箭,在你不知道的時候碰到你的身體,與你結合。刺痛就是為要喚醒睡了很 久的意識。

Felix WONG《模糊》

熟識的中環、模糊的影像......熟識的香港、模糊的印象。

Mike HUI 《香港》

回歸廿多年,留下的究竟是完美融合?還是越走越遠?

劉祖江 Joe LAU《原點》

齒輪,只是數千、數萬、數百萬的零件其中之一。微小,但重要。齒輪若停止運作, 或多或少會有某程度影響。

現今世代,齒輪已不需要同處一個結構內運作,在不同地方,做好齒輪自身的工作, 發揮應有的功能,那應許的結果會在某地重現。

李德銓 LEE Tak Chuen《冷酷異境望》

透過紅外線攝影對光譜的選取及限制,為視覺經驗帶來前所未有的光⸺引領在現實與 幻覺之間前行,走過鋪滿浮花雜草的海岸、穿越光影斑駁的溪徑、彷彿聽見街角的人們 在耳語呢喃,訴說着百年的興盛與消亡。

黃淑琪 WONG Suk Ki《無題》

在我 iPhone 內的相片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家人的日常生活照片;第二類是工作及學習的 資料記錄;第三類是偶然在眼前出現的景象,這裡的相片屬於後者。這些相片是我離 開香港前幾個月拍攝的,我當時因生活、工作和腳傷常去的地方,包括林村、大埔市中 心、九龍城、梅窩、川龍和佐敦,相片紀錄了那時候我遇到的人事物。看著這些相片, 提醒我一切都在不斷變化,過去已成為回憶,好好感受及愉快地與每一個相遇連繫。

Shan KWOK 《再見》

一個C9攝影師對香港的告別式並唔係攞住「重腍腍」嘅相機影D咩驚天動地嘅作品,而 係每次同父母見面講 Bye Bye 之後隨手舉起電話影低佢地嘅背影,喱個動作沒有刻意安 排,所以 Quality 欠奉。各位觀眾未必感受到 D 相同主題有乜關係,但喱D就係我最放唔 落嘅 「 香 港 」。

吳世傑 NG Sai Kit《20221890》

蕭偉恒 SIU Wai Hang《片尾》

近年不時帶著菲林傻瓜機拍下生活,當作影像紀錄。離開前有數卷在香港影好的菲林還 未沖,來到用英國的水把香港的影像沖出來。雖看不出水質在影像上的變化,但卻找到 數格可能是在港最後影過的菲林。

謝明莊 SE Ming Chong《在途上》

日期 Date:31/10/2021

時間 Time:5:51:11PM

緯度 Latitude:22° 18.858’N

經度 Longitude:113° 55.922’E

黃奕聰 PW 《你與我》

離開香港之前,我在網上看到影片,酒店因為疫情而減價,一對夫婦索性租海景套房長 住,每天看日升月降。

望著維港日出,確是一個不錯的離港前 check list,我找了一晚和朋友進行告別派對,一 起看香港日出,黎明前我拍下維港與我的相片。

余偉建 Vincent YU 《現在的香港,街上人少了,但光還是一様的光......》

從動植物公園外望的香港中區。

《無論我去到那方:離散者的最後香港影像》

日期:即日至6月25日

地點: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二樓二室)

查詢:info@lumenvisum.org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