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是「家」還是「枷」:台灣兒少為什麼離家?一定要回家嗎?

「今天回去,明天又走,這樣算回家嗎?」

插畫:Rosa Lee

端傳媒記者 王怡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3-05-24

#自願離家

幾歲的孩子會決定離家出走?這個問題對阿國來說,答案是九歲。

29歲的阿國,獨身住在新北市的一處小套房,小學三年級的他開始離家,直到14歲,反覆離家的他終於「如願」進入少年觀護所,並請求法官讓他進入少年輔育院接受感化教育。這次,他總算可以不用回家,儘管只是暫時的。

回家,在阿國眼中宛如是回到火坑一般。那個名為「火坑」的家,自他有記憶以來,母親便不曾給他好臉色看,即便母親有三個孩子,但她對待阿國的方式,卻與哥哥與妹妹截然不同。

阿國經常沒來由的被吊起來毆打,被迫吃下臭酸、長蟲的食物,夜晚不給睡覺、看不到盡頭地被罰抄寫課文。他的手足,則在他受盡一切體罰的時候,可以坐上餐桌吃著熱騰騰的菜餚,晚間可以安穩地上床入睡。當年的他還小、很小,不知道該怎麼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直到長大,他才知道,那是家暴。

阿國幾乎是一個人長大的。哥哥對阿國來說,只是另一個欺壓他的家人。

「他看我媽怎樣對我,他就那樣對付我,」阿國說,哥哥曾用膠帶將他全身綑綁起來,只留口、鼻與眼睛,將他一整天綁在床上,母親見到,但又離開了,無動於衷的她相信哥哥的說法:因為阿國太吵了。

小學三年級,那年阿國九歲,「為了生存」的他,開始緊緊抓住每一次可以離開家的機會:去學校後就藏匿在校園,出門倒垃圾就跑進超商躲起來。上學是阿國最感輕鬆的時候,至少還有一頓像樣的午餐可以吃。但到了寒暑假,不到十歲的阿國,又開始過上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

阿國一次次離家,一次次被尋回,再一次次被毒打,最後又一次次離家。

阿國。攝:陳焯煇/端傳媒
阿國。攝:陳焯煇/端傳媒

當「家」不再是避風港

阿國終究沒被其他人接住。他告訴過身邊每一個大人自己的遭遇,大人們告訴他「沒那麼嚴重」,就連親近的阿公阿嬤也不相信他,「當媽媽的不可能那樣對孩子」。

阿國不是沒向其他人求救過。

阿國的父親知道妻子似乎不怎喜歡這個孩子,但也僅止於此,只在母親不給阿國飯吃的時候,會偷偷帶著他外出用餐。

但阿國終究沒被其他人接住。他告訴過身邊每一個大人自己的遭遇,大人們告訴他「沒那麼嚴重」,就連親近的阿公阿嬤也不相信他:「當媽媽的不可能那樣對孩子。」即便發生在阿國身上的事似乎已有跡可循了,阿嬤仍以親情綁架,安慰他「再怎麼壞也是自己媽媽」。於是,阿國開始不回家,被家人通報失蹤後再被警局少年隊尋獲,他笑稱自己是「常客」。

每每當母親接獲少年隊通知尋獲阿國,她總會在員警面前哭到聲淚俱下,難過孩子的不告而別、慶幸阿國平安歸來。但回到家中,母親會收起在警局哭得淚眼婆娑的哀傷神情,臉色大變地質問阿國:「你覺得警察會相信你說的,還是相信我呢?」(編按:台灣《家暴法》早在1998年實施,然而社會仍多有「法不入家門」的看法,父母嚴厲管教子女是正常不過的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