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是“家”还是“枷”:台湾儿少为什么离家?一定要回家吗?

“今天回去,明天又走,这样算回家吗?”

几岁的孩子会决定离家出走?这个问题对阿国来说,答案是九岁。

29岁的阿国,独身住在新北市的一处小套房,小学三年级的他开始离家,直到14岁,反复离家的他终于“如愿”进入少年观护所,并请求法官让他进入少年辅育院接受感化教育。这次,他总算可以不用回家,尽管只是暂时的。

回家,在阿国眼中宛如是回到火坑一般。那个名为“火坑”的家,自他有记忆以来,母亲便不曾给他好脸色看,即便母亲有三个孩子,但她对待阿国的方式,却与哥哥与妹妹截然不同。

阿国经常没来由的被吊起来欧打,被迫吃下臭酸、长虫的食物,夜晚不给睡觉、看不到尽头地被罚抄写课文。他的手足,则在他受尽一切体罚的时候,可以坐上餐桌吃著热腾腾的菜肴,晚间可以安稳地上床入睡。当年的他还小、很小,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直到长大,他才知道,那是家暴。

阿国几乎是一个人长大的。哥哥对阿国来说,只是另一个欺压他的家人。

“他看我妈怎样对我,他就那样对付我,”阿国说,哥哥曾用胶带将他全身捆绑起来,只留口、鼻与眼睛,将他一整天绑在床上,母亲见到,但又离开了,无动于衷的她相信哥哥的说法:因为阿国太吵了。

小学三年级,那年阿国九岁,“为了生存”的他,开始紧紧抓住每一次可以离开家的机会:去学校后就藏匿在校园,出门倒垃圾就跑进超商躲起来。上学是阿国最感轻松的时候,至少还有一顿像样的午餐可以吃。但到了寒暑假,不到十岁的阿国,又开始过上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

阿国一次次离家,一次次被寻回,再一次次被毒打,最后又一次次离家。

阿国。摄:陈焯𪸩/端传媒
阿国。摄:陈焯𪸩/端传媒

当“家”不再是避风港

阿国终究没被其他人接住。他告诉过身边每一个大人自己的遭遇,大人们告诉他“没那么严重”,就连亲近的阿公阿嬷也不相信他,“当妈妈的不可能那样对孩子”。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