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專訪政治學家裴宜理(上):對研究中國的學者來說,現在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

我們面臨種種不利因素,比如中國普遍存在的對美國的反感,還有獲取材料的難度——曾經開放的檔案現在即便對中國人自己也不公開。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共十九大開幕式,會場外工作人員準備雨傘。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共十九大開幕式,會場外工作人員準備雨傘。攝:Damir Sagolj/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李菁

刊登於 2023-04-11

#裴宜理#政治學#專訪#中國革命史#中國研究

在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裏面,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有一個特殊的身世:1948年,她出生於上海,父母皆為當時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教授。因為中國時局的變化,1951年她隨父母遷居日本東京,在日本度過童年。她後來打趣說,也許她一出生便與「革命」兩字緊密聯繫在一起,她終生對中國的革命抱有興趣。「沒有革命,我很可能在中國長大,我自己對中國革命一直很好奇,而且想知道革命為什麼發生,又給中國帶來什麼後果。」

裴宜理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全球「革命」與左翼運動洶涌澎湃的浪潮中度過的,這更堅定了她未來的學術志向。中國的大門打開之後,她成為第一批被允許進入中國進行田野調查研究的外國學者之一,她的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政治、文化和社會變革等方面。她著述豐厚並屢獲大獎,包括1993年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的《上海罷工》。《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評價她「兼具社會科學家對秩序的熱愛與歷史學家捕捉精彩故事的眼睛」。

裴宜理先後執教於亞利桑那大學、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97年起任教於哈佛大學政府系,並先後出任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及亞洲研究學會主席;自2008年起,她出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至今,為中國研究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學生和學者,是中國研究領域的重要人物之一。

中國這一百年發生太多太大的變化,有朝代交替、有政黨交替、有領袖人的興衰沉浮……作為政治學家,這或許正是吸引裴宜理研究中國之處。「中國在過去150年裏,幾乎有各種各樣的政治實驗,研究它們的得失成敗,令人興奮而着迷」。

本次與裴宜理教授的訪談分兩篇發出,在今天的上篇,她談到了自己作為一名政治學家的學術認同,對麥克法夸爾、亨廷頓、福山等政治學者的個人評價,以及當下時代的危機,和對政治的變化與本質進行研究的趣味所在。下篇將於本週四發出,我們會看到她對中國革命研究的歷程,她對於中國共產黨動員民衆的方式及其不斷書寫與改寫自己歷史的着迷,和她曾提出「慎言告別革命」的含義。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